2015-09-22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張明敏
9月19日上午,由機關、部隊、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力量組成的兩千多名志愿者在青島市南區沿海一線開展海岸灘涂衛生清理活動。如何協調來自不同單位的志愿者,對活動的組織者來說是個大問題。
“志愿者”是個什么?在百度百科中,志愿者被定義為“在自身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在不謀求任何物質、金錢及相關利益回報的前提下,開展力所能及的、切合實際的,具一定專業性、技能性、愛心性服務活動的人”。
根據中國志愿者服務聯合會公布數據,截至2013年全國已建立超過43萬個志愿者組織、19萬個志愿者服務站,常年開展活動的志愿者超過5000萬人,志愿服務已經從以青年志愿者為主體發展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行動。
數千萬志愿者分散在全國各地,長時間、跨地區的志愿者服務,服務時間、服務記錄、基本保障通常沒設統一標準,大多由各地方志愿者服務機構自行統計,這并不利于志愿服務可持續發展。
為了改變這一狀況,9月14日,民政部發布了《志愿服務信息系統基本規范》(以下簡稱《基本規范》),這是我國志愿服務信息化建設領域第一個全國性行業標準。
全國性行業標準出臺
《基本規范》的起草單位包括中國志愿服務聯合會、中華志愿者協會、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北京市志愿服務聯合會、全國性和省級志愿服務組織等單位。同時,對全國現有的志愿服務信息系統做了廣泛的調查,重點選取了中華志愿服務網、志愿云、志愿時、中青公益國家志愿者公益服務支撐平臺等具有代表性的志愿服務系統或網站進行分析和比較。
《基本規范》關于志愿服務信息系統數據采集和功能要求的規定,系統總結了志愿服務活動開展要求,整合優化了志愿服務業務管理各項要素和流程,對志愿服務過程中涉及的志愿者、志愿團體、志愿服務項目、培訓、表彰獎勵、志愿服務時間、評價投訴、志愿服務證書等要素做出了明確規范。
《基本規范》就是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管理志愿服務工作的業務指南。
我國既有在民政部門依法登記成立,具有法人資格的志愿服務組織,也有大量活躍在民間從事志愿服務未登記的草根組織。為了使志愿服務信息系統具有更廣泛的適用性,不管是登記成立的法人組織還是未登記的草根組織都可以成為志愿服務信息系統用戶,利用志愿服務信息系統開展志愿服務活動,記錄志愿服務時間,《基本規范》對這些組織形式進行統一表述,引入了“志愿團體”的概念,并定義為“開展志愿服務的組織或單位”。
志愿者將被統一編號
“志愿者統一編號”數據元為“志愿者信息管理數據元”首個數據元,由18位數字編碼組成,即AABBCCDDDEEEEEEEEE:AABBCC代表志愿者居住區域編碼前六位,DDD代表志愿服務信息系統ID編碼,EEEEEEEEE代表不重復隨機數字。
設置“志愿者統一編號”數據元主要基于三方面考慮:
一是全國層面需要統一編號,為同一志愿者在不同系統間志愿服務記錄轉移接續打下基礎。
二是保護志愿者隱私。志愿者注冊時需填寫身份證號,每個人的身份證號也具唯一性,但身份證號作為志愿者編號公開使用,不利于保護個人隱私,易造成信息泄露。
三是志愿者被賦予國家統一編號,會增強個人榮譽感和歸屬感,激發公眾參與志愿服務熱情。
仍需要進一步立法
目前,在現有的立法中,地方性立法多以原則性的規定為主,可操作性不強,而全國性立法則是倡導性的,相關規定不具體。法律法規的缺失和不完備,導致相關主體的法律地位不明確,各主體之間的關系界定不清晰,職責權限難以明確和落實,志愿者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志愿行動難以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
志愿者沒有一個很好的利益保障機制。盡管志愿者的志愿服務不以獲得報酬為目的,但志愿者在實際服務過程中的一些個人需求,如個人成長、安全和福利等,包括為志愿者提供保險、誤餐費、交通費等開支與基本的福利保障。讓“愛心儲蓄者”日后需要他人幫助時,也可以支取自己應得的服務,應該有制度兜底。
鏈接
現有志愿者信息平臺
志愿云——2014年11月24日,中國志愿服務聯合會“志愿云”信息系統在北京正式上線,旨在實現全國志愿服務數據庫互通互聯。
系統基于云技術和大數據,具有志愿者實名注冊、自動生成志愿服務證、志愿服務時間APP記錄、志愿服務證書自動下載、服務記錄異地轉移接續等特色功能。
首批有11個省區市接入“志愿云”信息系統,注冊志愿者達到500萬人,注冊志愿服務組織2.7萬個,發布志愿服務項目3.4萬個。
“志愿時”——由廣州市團委開發的的志愿服務綜合信息管理系統,一個全新的志愿服務“時間”和志愿服務“價值”的計量概念,是志愿者個人、志愿者組織、志愿服務項目的在線管理平臺,是志愿者在線溝通交流平臺。
廣州亞運會期間,“志愿時”系統廣泛應用于亞運會志愿服務工作,在59萬亞運志愿者招募、錄用、考勤、激勵的管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青公益——作為國家志愿者公益服務支撐平臺項目的官方網站,致力于引導志愿者、志愿者組織、企業、專家、媒體積極參與,實現招募、動員、協調、評價、服務進行統一管理和協調,助力志愿者與公益項目有效對接,整合、引導志愿者服務社會,當前,中青公益網站已有20余萬注冊用戶。
小貼士
志愿者與NGO如何對接
NGO想招聘到合適志愿者,總感覺人員質量良莠不齊,又非雇傭關系,培訓成本還高,這樣一來機構很難對志愿者有什么要求,用人難就擺在眼前。
志愿者們想要找到一家靠譜NGO也不易,崗位需求與實際能力的差別,使得很多志愿者只能干干雜活,工作興趣自然不高,如果志愿者能力水準上乘,有些NGO可能會拿來“高效”利用,這樣志愿者會很辛苦,本身難以接受。
1.各類公益組織的官方網站
一個NGO如果已經做大做強,是不發愁招募志愿者的問題的。而恰恰是最需要志愿者的新興NGO,基本無法通過官方網站進行有效的招募。
一些大型NGO和基金會已經創立了自己的網站,“NGO發展交流網”、“中國發展簡報”“壹基金官方網站”、“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協會”等公益機構網站上都有相應需求信息,但一些草根NGO就夠嗆了,大多官網只有一個靜態頁面,更多子項目都打不開,所以需求信息對稱性相對較差。
如果你想去大型NGO或基金會做志愿者,選擇公益機構官方網站去看看是沒錯的,信息詳實,操作方便。但如果想去草根NGO,可能還需要再等等。
如果你是第一次做志愿者,對NGO的情況缺乏基本的了解,不推薦這個渠道。如果是 NGO做志愿者招募,放一個信息上去,總是不虧的。
2.微博、人人網、豆瓣、知乎等SNS平臺
微博、人人網、朋友圈、豆瓣、知乎等SNS社交平臺是個不錯選擇。如今,這幾個社交平臺吸引了眾多機構和粉絲,通過這些平臺發布信息,可以參加互動、互助、招聘、應征等直接需求,志愿者和機構雙方能夠實現有效銜接。
同時,SNS(即“網絡社區平臺”)的發展為NGO的市場營銷活動提供了一個低成本的方式,也為志愿者的招募與尋找志愿服務機會提供了幫助,但SNS還是給了草根NGO一個翻身的機會,通過一些大號的轉發,自身對微博的經營,至少有了一個可靠的,面向公眾的信息出口。通過SNS讓關心公益的社會群眾看到自己,提升存在感,這一點的作用不可否認。
3.各類高校的志愿服務組織
現在每個大學基本上都會建立自己的志愿服務組織,如“北京外國語大學志愿服務”,這些組織往往與一些NGO建立了長期的聯系,并且可以輸送數量和質量都較為可觀的志愿者供NGO挑選。
對于NGO而言,大學生志愿者具備較高的工作熱情,有活力,能帶來新鮮的想法,工資預期較低。同時NGO可以在對口高校找到類似長期合作機構,對于自身的成本控制與項目可持續運營都有幫助。
而對于志愿者而言,學校在聯合NGO做過公益項目后,也會將該機構信息留下來,傳播給有需要的學生志愿者,作為挑選適合自己的項目參考。如果你是學生,又是第一次參加公益活動,建議從這里起步。
4.口口相傳,熟人介紹
這個可能是目前尋找志愿工作最靠譜的方式。
首先,可以搜索豆瓣同城活動,參加NGO分享會和講座,聽聽嘉賓怎么說,多認識些人,交換名片最好了。
第二步,有了這些信息之后,再把在實體活動中得到的信息,放在網上搜索,看看會出現什么。
第三步,是重復上兩個的循環,使自己對感興趣的NGO深入了解,這時候你可以打電話詢問了,看看人家有沒有合適崗位或能不能幫忙推薦。
最后,上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