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17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張明敏
11月10日,美國慈善救助基金會發布了“世界捐助指數”。在慷慨程度方面,被世界銀行列為中低收入國家的緬甸排名全球第1,以富有著稱的美國只能屈居第2,中國排名從2014年的倒數第8降至倒數第4。
這一排名合理嗎?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這一指數?《公益時報》記者采訪了公益慈善領域的相關專家為大家進行解讀。
評估指標不太適用于中國
“世界捐助指數”是一份基于對全球146個國家和地區超過13萬民眾抽樣調查之后形成的報告。包括“過去一個月是否幫助過陌生人”、“過去一個月是否捐過錢”、“過去一個月是否做過義工”三項指標,由美國著名調查公司蓋洛普歷時數月完成。
這一指數的創立者認為,強調“過去一個月”則是為了保證這些活動不是偶爾發生,而是常態化的行為。
調查報告顯示,就慷慨程度而言,排名前10名的國家依次為,緬甸、美國、新西蘭、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荷蘭、斯里蘭卡、愛爾蘭與馬來西亞。
倒數1至4名國家為,布隆迪、也門、立陶宛、中國。
對此,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社會公益研究中心主任陶傳進表示:“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中國目前捐助現狀,但‘世界捐助指數’對于中國現階段慈善是否有所借鑒,這個意義倒不大,畢竟中、美兩國國情有著差距。”
華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講師褚鎣在接受《公益時報》采訪時同樣表示:“評估指標體系似乎更加適用于美國,三項抽樣指標對于中國捐助評估并不那么貼切。在中國除了公眾捐助外,還有大量的企業會捐贈給社會組織,對于這部分世界捐助指數’可能就沒法統計,單純通過對個人捐助者進行評估很難說反映一個國家的捐助水平。”
“評估指標可以看得出來,中國式慈善目前來看較為傳統,十八大以來,中國慈善改觀不少,現在正處在一個蓄力期,進步空間還很大。”褚鎣補充說。
走中國式慈善之路
在談到“指數”對于中國影響時,專家們普遍表示不能拿來就用,而更多認為應該走一條符合自身社會結構的“中國式”慈善之路。
康曉光覺得“中國式”慈善首先必須執法必嚴。
“客觀上來講,歐洲國家志愿者在培訓、動員、管理、需求方面靈活性非常大,有些國家還為志愿者進行財政補貼。但中國政府在一些方面仍需要大力改善,積極干預應該增多,消極干預應該減少,如公益領域中出現的各種丑聞,目前來看大多是通過社會監督發現,政府作為行政主管部門應該主動出擊查處這些不良的公益行為,對于通過社會公眾監督的問題,也應該立即依據相關政策進行整治,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增加社會組織、公眾之間公信力,讓公眾在慈善參與中有所選擇。”
“《公益事業捐贈法》、《合同法》、《刑法》、《稅法》,目前來看,慈善捐助并不是無法可依,而是執法必嚴的問題。”康曉光補充到。
“‘中國式’慈善更多應該通過政府、社會組織、公民三方聯合起來,這正是我們現在提出‘社會治理’機制。中國公益才剛剛開始,離公民社會還差很遠,公信力還沒有建立,應該更多建立一種特定關系,將懷疑和不信任降到最低,從構建一般化信任關系開始。”陶傳進說。
呼吁推動政府公共服務
那么,究竟該如何推進中國的公益慈善事業呢?
陶傳進認為應該從“幫助陌生人”出發推動。
“小家、大家是中國在過去一段時期對于慈善的理解。親戚、親人、朋友大家抱團相互關心,形成小家概念,但對于陌生人卻關心很少。國家、政府在進行救災、扶貧等被稱為大家。這種舊的慈善觀念從縱向上看來很發達,但橫向上看來紐帶卻很薄弱,國家包攬、保障、兜底這樣一個傳統應該被打破,應該將慈善變成全民所需。”陶傳進說。
而褚鎣覺得,“現代公益就應該是作行為倡導,現代慈善也不再一定苦情眼淚。”
“美國慈善事業跟中國有著一點差別。慈善事業在美國被稱為公共服務事業,在中國被稱作社會救助事業,當前中國慈善事業還停留在公眾該不該參與、怎樣參與慈善的階段,中國慈善事業要想發展還有很長路要走,但可以看得出來,公共服務一定會成為世界慈善事業的發展方向。”
中國人民大學非營利性組織研究中心主任康曉光對《公益時報》則強調:“應該大力推動政府公共服務,大政府、大社會也有可為之。”
“總的來看,中國公益事業起步較晚,才剛走過20多年,國外都已經上百年了,在國外70%~80%的公共服務都是來自于政府購買,政府承擔的責任一定是最大的,公共服務也不一定小政府、大社會,完全可以是大政府、大社會,而更多通過社會組織、公民、政府三方參與來完成公共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