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04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今年夏天,環保組織“蕪湖生態中心”聯合“自然之友”發布中國《160座在運行生活垃圾焚燒廠污染信息申請公開報告》。報告顯示:大陸現有160座運行的生活垃圾焚燒廠,最終只獲得65座垃圾焚燒廠大氣污染物監測數據的披露。上述環保組織曾兩度向各地環保部門申請垃圾焚燒信息公開,但結果均不樂觀。2013年發布的上份報告結果顯示:對122座垃圾焚燒廠申請信息公開,最終只獲得45份排放監測數據。兩次的披露比例都不到一半。
850度灰
近年來,大陸公眾與政府間一直就垃圾焚燒項目的興建進行博弈。自2007年始,北京市一座垃圾焚燒廠在居民反對聲中被迫叫停,此后數年從上海江橋到江蘇吳江,再到廣東番禺、杭州余杭,各地垃圾焚燒項目風波未曾消停。據記者的不完全統計,這類群體事件超過20起。
反對者持有一個共同緣由:垃圾焚燒廠建成后難以有效監管。他們擔心垃圾焚燒(850°C以下)排放的污染物,比如高致癌物二英,禍及周邊環境和公眾健康。2015年4月末,北京市環保局批準了阿蘇衛循環經濟園項目。這個六年前曾因居民抗爭被暫停的垃圾焚燒廠項目,改名后“卷土重來”。周邊小區的反對者們與環保部門在一次聽證會上再次展開激辯。民眾炮轟政府作為:在此類關涉居民健康的公共項目,操作程序不透明,污染信息不夠公開。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員會的副總工程師王維平作為委托發言代表也出席了聽證會,他也承認:“由于垃圾處理廠建成以后監管的缺失,又造成二次的污染,這種事情在全國有發生,不能否定。”
大陸現有超過160座已建且正在運行的生活垃圾焚燒廠。從2012年起,岳彩絢和她“蕪湖生態中心”的同事一直從事垃圾焚燒廠建成后的監督工作。這家成立于2008年的草根環保組織專注于垃圾問題,建立了“生活垃圾焚燒信息平臺”網站,試圖讓公眾直觀了解全國垃圾焚燒廠的運行情況。在他們的經驗中,申請垃圾污染信息公開耗時漫長且艱難。
2013年首度發布報告時,岳彩絢就曾表示:“環保部門拒絕公開、推脫、無人負責信息申請工作、質疑公民申請資格的問題太常見了,有的省市環保部門聲稱外省人員無權申請信息,有的甚至以泄露國家機密為由不予回復。”
今日這些問題依然大量存在,2014年,岳彩絢在與大陸各地環保局的電話溝通中,一些環保部門拒絕了他們的申請。甚至有環保局懷疑申請者是不是國外間諜。“我們覺得這樣非常搞笑。”岳彩絢無奈地表示,環保部門對公民信息申請資格的限制,要求申請者提供各種相關文件證明,是整個信息申請過程中最為嚴重的問題。
目前,中國《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對信息申請人的資格未做清晰說明,岳彩絢和她的同事多以個人的名義申請,信息公開條例也沒有規定什么樣的公民有資格申請信息公開。
公開申請渠道也有諸多限制。“蕪湖生態中心”主要通過網絡渠道申請信息公開,但是相當一部分環保部門網站,“填寫信息之后,永遠無法提交成功”,或者“提交成功之后,環保部門聲稱沒有收到”。一些地方的環保局表示需要通過掛號信,甚至有的明確告知,不接受任何除當面申請以外的申請方式。
污染物蹤跡難尋
民眾對信息不公開而產生的安全擔憂并非空穴來風,垃圾焚燒廠排放的污染物的確不容忽視。在中國,一袋垃圾理論上有16%的可能被焚燒處置,最終約有3%~5%轉化為飛灰。飛灰中含有較高濃度的重金屬和二英等有毒物質。根據《國家危險廢物名錄》,這些生活垃圾的“骨灰”屬于危險廢物。
公開資料顯示,大陸垃圾焚燒場飛灰現在的處理狀況普遍糟糕。很多焚燒廠將飛灰直接做建筑材料,或者暫時儲存并有可能“暫時儲存”很多年,而這種不正規的處理方式正是“蕪湖生態中心”等環保組織所擔憂的。
《160座在運行生活垃圾焚燒廠污染信息申請公開報告》指出,環保組織向160座在運行垃圾焚燒廠申請飛灰處理數據,僅獲知39座垃圾焚燒廠的飛灰處理去向信息。其中26座送至垃圾填埋場處理,5座直接作為建筑材料,僅8座按規定送往有資質的危廢處理公司。
除了作為危險廢物的飛灰的數據,垃圾焚燒廠另一項極受關注、可能排放的致癌物——二英的數據也極少。報告可以收集的生活垃圾焚燒廠的飛灰處理信息僅有兩成,二英監測數據僅有13座,不足160座總量的1/10。北京、上海、廣州三城在二英監測數據的回復情況較差,沒有提供任何二英的監測數據。
北京阿蘇衛垃圾焚燒項目的建設已勢在必行,未來垃圾焚燒信息和污染物排放檢測數據如不能全面公開,這樣的項目仍會遇到推進阻力。(據《鳳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