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13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菅宇正
受超強厄爾尼諾現象影響,內蒙古多地遭受嚴重旱災。在受災嚴重的呼倫貝爾鄂溫克旗錫尼河西蘇木地區,因為持續的干旱,浮現在眼前的除了稀疏泛黃的草地外,許多地方甚至已經干枯。裸露的土地讓你無法想象這是8月的內蒙古大草原。
像這樣的情況并不在少數,據了解,截至8月31日,呼倫貝爾草場受旱面積為10242萬畝,其中牧區草場受旱面積為9856萬畝;全市農作物受旱面積1979.64萬畝,占總播面積的73.7%。
而在距離呼倫貝爾600千米外的興安盟,情況同樣嚴重,道路兩旁的寬曠草原沒有了往年應有的生機盎然,成片的向日葵本應快到成熟時節,但由于旱災影響,花盤大小只有正常的1/2。而興安盟當地政府工作人員表示,興安盟目前全盟由于旱災嚴重,已經造成82萬公頃農田受災,受災人數超過100萬,其中有50萬人受災嚴重亟需救助。
“今年的旱情太厲害,牧草長不好,飼養的牛羊根本沒的吃,而且現在牧草的價格已經比牲畜價格都貴,根本沒辦法囤草供牲畜過冬,只能賣了。”一位牧民說道。
規模較大的牧場主巴亞斯古愣家的情況更為嚴重。他說道:“2000畝的牧場在往年時可以收獲近600捆牧草,晾曬后作為牲畜過冬的備糧,但是今年的干旱太厲害,到現在只收了200捆左右,這么多的牛羊要過一整個冬天,根本不夠。所以唯一的辦法就是將良種留下,其余的全部賣掉。”
牧草減產,自家收不到,外面價格高,賣掉牲畜成了牧民們共同的選擇。
在興安盟到通遼的路上,可以看到一輛輛拉著牛羊的貨車。“這些牲畜都是要拉去賣的。”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研發孵化項目中心主任曲永吉一邊開車一邊說道:“入秋以后本應該是它們成長關鍵期,但由于缺乏足夠食物和水,牲畜不但吃不好,而且會因為要御寒導致體重下降。因此,牧民們只能趁現在牲畜體重還沒下降時扎堆出售,即便是面對遠低往年的價格。”
作為本次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天使之旅-內蒙古抗旱行動”三個救災工作組組長之一,曲永吉與其同組成員自8月22日起深入內蒙古通遼、興安盟、赤峰等地進行了實地考察,結果不容樂觀。
“種植業和畜牧業幾乎是當地百姓全部的收入來源,而這次的災情持續時間非常長,6月上旬與8月初的兩次持續高溫干旱更是導致很多旗縣出現了自建國以來最為嚴重的旱災,有百姓的農作物幾近絕收,已經開始準備外出打工。”曲永吉強調。
曲永吉表示:“國家及蒙古自治區已經針對抗災展開了多項應急措施,為了能夠解決當地百姓的燃眉之急,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已經在抓緊向包括呼倫貝爾、赤峰、興安、通遼、錫林郭勒五個地區發放5000只賑濟家庭箱。”
據了解,此次中國紅十字基金會針對內蒙古旱災所發放的賑濟家庭箱中包括白面、大米、食用油、水等生活亟需物資。對于賑濟家庭箱發放工作,曲永吉表示,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在物資準備階段就已經與各地方的紅十字會進行溝通,由地方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對當地受災情況進行調查,并篩選受災嚴重的家庭作為賑濟家庭箱發放對象。
“賑濟家庭箱是中國紅十字基金會應對突發災害而研發的獨特方式,依托完整的發放體系,本著一箱救災物資、一戶受災家庭、一周應急生活的救災原則,在第一時間為災區人民送去溫暖與幫助。一箱物資雖然只能維持一周的生活必需,但我們希望能夠用這樣的方式讓災區人民在災害面前第一時間感受到社會的關懷。”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宣傳部高級主管王碩說道。
另據公開報道顯示,截至8月10日,內蒙古自治區已經投入抗旱力量115萬人次,開動機電井19萬眼、泵站156座,出動運水車輛1.4萬臺(次),累計向受災地區下撥特大抗旱補助經費3.2億元。
■ 本報記者 菅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