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06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張明敏
“‘績優股’總會引得買家爭搶,公益機構也一樣。”
一家以通過社區健康促進項目和對社區服務機構開展能力建設,促進弱勢人群健康與發展的機構,在創立之初就開啟了一條迅猛的擴張路。
短短幾年間,該機構的公益項目在全國7個城市60個社區相繼落地,由于擴張迅猛,一度造成機構成本緊張,正無奈中,一家基金會出手解了燃眉之急。滿血復活后,該機構繼續推進擴張,這足以突顯出這家機構的潛力。
但不管是商業還是公益,質優的機構總會得到資本的青睞。在公益與商業間該何如平衡,這家機構選擇了坦然合作,并誓將解決社會問題進行到底。
擴張的“尷尬”
2006年注冊于上海浦東新區的上海新途社區健康促進社(簡稱“新途”)正式成立,次年成為非營利性組織恩派(NPI)的首批孵化機構。
新途通過社區健康促進項目和對社區服務機構開展能力建設,促進弱勢人群的健康與發展。他們通過自行研發的社區服務理念,在社區養老、社區服務、公共治理方面提供專業服務。
該機構創始人之一、現任機構總干事的郭小牧從機構創立之日起,就將發展版圖定位為“立足上海、服務全國”。由于有著之前豐富的培訓經驗,新途很快在上海市社區健康促進和社區服務中占有一定市場。
但新途對此并不“滿足”。根據機構幾位創始人的想法,如果定位為上海市場,這個格局太小,而社區健康促進和社區服務的對象是遍布于全國各地。
“這是我們幾個創始人的情結,社區人群心理健康、養老服務、日間照料,這已經成為社會化問題,并不局限在上海一個地方,必須推向全國,新途為解決社會問題而存在。”郭小牧對《公益時報》記者表示。
隨后幾年,新途將社區健康促進項目和社區服務項目推向全國。
迅猛的擴張和機構創始人堅持全國布局的信念,在一定時期內卻將新途推向了尷尬。
按照新途的擴張模式,在一個城市駐扎設點,需要在當地尋找創業者,并支持創業者結合當地社區實際需求開展服務。
這樣一來,由于布局的全國化,新途的員工在全國設點地區出差頻率大增,而當地與新途的合作對象的初期工資開銷也得由新途承擔,這一度使得新途的內部經費較為吃緊。
“首先,由于各地新途創業團隊正接受新途社區健康促進和社區服務理念培訓,還未能承接服務項目,所以資金來源十分有限,初期成本大部分由新途支付。其次,新途員工出差為各地新途創業團隊的服務培訓,致使新途培訓成本增加。這時,兩者成本綜合起來令新途經費有些吃緊。”郭小牧說。
行業“領軍者”
正當新途財力吃緊時,一家資助型基金會幫機構解了燃眉之急。
2012年,作為支持公益組織發展的項目,南都公益基金會推出的旨在對公益行業中的領軍機構或行業中的平臺型機構進行資助的“景行計劃”。該計劃通過對該類機構進行戰略性機構資助,助力它們更大規模地解決社會問題,并提高對行業的帶動力。
該計劃選擇資助對象的條件非常“苛刻”,支持的機構必須同時具備業務有效性、團隊成長、行業帶動性、面臨發展瓶頸四個特點。
滿足上述條件的公益組織一旦成為景行伙伴,每家機構每年即可獲得30~50萬元的資金支持,被資助期限不少于三年。而自己用途則每家根據實際情況各有不同:新業務研發、團隊建設、經驗樹立、戰略規劃、籌資、品牌傳播,甚至財務建設、管理行政費均可。
2014年,新途成為景行伙伴,獲得每年50萬,三年共計150萬元人民幣的資助金,用于新城市發展、領導層及籌資人員工資、團隊能力建設、籌資活動開展及能力建設支持等。
“很及時,確實,這錢來得太是時候。”郭小牧說,“極速擴張的新途資金吃緊,急需支持,每年50萬的資助金正好補貼到新途擴展所產生的人員出差和合作伙伴補貼上,讓新途擴展并沒有受到影響。而連續三年的機構行政補貼,也讓新途落地城市的合作伙伴贏得了服務項目的時間,能夠自我造血,養活各地新途創業團隊。”
截至2016年底,新途已經7個城市60個社區開展工作,管理和參與運營全國40個場館,發展1300名健康大使,使3萬戶家庭得到支持。
健康大使的公信力
實現社區服務的主要載體來源于新途培訓的“健康大使”志愿者隊伍。
新途通過自行研發的方法論等理念對健康大使進行培訓,并幫助其拿下街道、社區的公共場館,承擔政府或社區項目培訓,再根據新途現有的“詠年樓”、“常青藤”、“斯迪克”、“新市民”等7大品牌提供相應服務支持。
每個健康大使就是一個社會力量,服務于社區并參與社區治理。
今年已經70歲的蔡惠德是上海黃浦區外灘街道的一名志愿者,同時也是該街道所轄新建社區的一名健康大使。
2010年10月,新途在上海黃浦區外灘街道設立“日托所”,專門接納失智、失能老人。剛建立的“日托所”需要大量志愿者,新途以60元/天的補貼向社會招募。
蔡惠德首次看到新途60元/天補貼的志愿者招募信息,有些不解,認為既然是志愿者本就該無償服務,隨即打消了念頭。一年后,由所轄街道推薦,蔡惠德再次面對新途招募志愿者的選擇,這次他決定前往試一試。
了解后,蔡惠德認為新途的項目定位符合自己認為的志愿工作,隨即留了下來,并很快進入了角色。
2012年5月,蔡惠德成為新途品牌之一、“詠年樓”新建社區的館長,這是新途以“增能”為理念,建立以失能預防為核心的社區長期照料系統,借助搭建覆蓋社區的同伴支持網絡,為失能老人家庭提供服務。
由于有著世博會志愿者、平安志愿者、社區志愿者、治安保衛志愿者和街道志愿者的經歷,蔡惠德將外灘街道新建社區“永年樓”志愿服務工作做得井井有條。
上海外灘街道新建社區共有居民4000多戶,蔡惠德就掌握了2000多戶的相關信息。他說,在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時,社區一半家庭他全部做過入戶幫助。
掌握著如此多的信息,難免就會被嗅到一些市場的味道,有一些商業機構前來跟蔡惠德商談“合作”事宜,希望讓一些商品進入到社區,這些基本遭到了蔡惠德拒絕。他覺得,健康大使真正的魅力除了志愿服務外就是精神要經得住“考驗”,否則這就失去了健康大使的資格。
“如果商家推銷產品,我會拒絕。一些助老、撫老的講座服務,我會考慮。總之,除了身體健康外,還得心理健康,不能讓健康大使的稱謂蒙羞。”蔡惠德說。
“企業也可以與健康大使開展合作,但健康大使的威信全部來自社區的信任,并沒有其他部門賦予。健康大使對社區是絕對負責的,這使得他們擁有了自我過濾機制,尋求利益的商業合作基本沒有深入。”郭小牧表示。
資本“青睞”質優機構
隨著新途在全國的逐步擴張,健康大使的需求也越來越多,新途繼續跟進健康大使的培訓數量,以滿足各地新途創業團隊承接社區服務所需。
此時,一家企業的出現幫助新途解決健康大使的剛需。
2016年,一家名為三盛的企業開始頻繁與新途接觸,希望尋求合作。這家從事房地產起家的企業從兩年前開始逐步涉足家庭健康產業。按照對方規劃,希望在社區中發現一批社區服務企業或社區創業人群,為其提供培訓技術和服務技能,助其做大做強。而新途認為,自身具備扎根社區、服務社區的優勢,也希望能使全國更多社區項目得以滿足。
三盛決定向新途捐贈1200萬元,建立健康大使培訓網絡,三年內幫助新途培訓十個城市的20000名健康大使。
同時,雙方還嘗試著發起成立一家社會企業,推動面向大健康、醫療、養老產業方面的培訓,通過收費市場化保障機構持續運轉。
“新途設計了一個公益、政府、商業三者高度結合的模式,推動健康服務系統的改變。前十年我們主要團結政府,解決社區動員問題;后十年我們希望團結更多商業機構,解決社區服務發展問題。”郭小牧說。
■ 本報記者 張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