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04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文梅
■ 本報記者 文梅
7月1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即將送走一群“特殊”的學生:29歲的梁志圖和他的9位同學——社會公益管理碩士項目的第一批畢業生。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社會公益管理碩士(MSEM)是由北京大學、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銀泰集團、銀泰公益基金會于2014年共同發起。該項目旨在培養具備社會責任感、創新意識、管理能力和實踐能力,并致力投身于社會公益事業的高級管理人才或社會企業家。
兩年的學習,給這些分別來自不同行業的社會精英帶來了什么?當他們走向不同的公益崗位,將怎樣開始新的公益人生?這些高等公益專業人才的加入,對國內公益機構的運作模式和操作理念又會帶來怎樣的碰撞和沖擊?
公益教育的“黃埔一期”
2006年,梁志圖還在讀大學本科時就開始做公益,為孤兒院的殘障孩子做志愿服務;2008年,他奔赴汶川災區做志愿者;2009年還未本科畢業,梁志圖已經在合肥市春芽殘疾人互助協會擔任項目主管。
談及為什么工作六年之后又選擇再讀書,梁志圖說:“大學本科時我學的是社會保障,主要是從政策層面研究社會保險,但在公益組織的管理和項目運作層面的積累還是比較弱的。2012年那年我臨危受命,擔任合肥一家公益機構的秘書長,下面管理著40多名員工,那個時候自己特別有壓力,因為工作經驗并不多,理論知識體系方面確實亟待提升。所以北大光華招生的時候我就來了。”
陳睿哲,1987年出生,來自北京。入學前就職于匯豐銀行(中國)北京有限公司,擔任高級客戶服務經理。
說起為什么會選擇社會公益管理碩士,陳睿哲的答案篤定而自信:“我看好中國慈善公益事業未來的發展,我希望將來能把過去在金融領域積累的工作經驗與未來的公益管理予以很好的融合,做國內公益教育的破冰者和現代公益管理的先行者。”
為了能夠全身心投入學習,陳睿哲義無反顧地辭去了她已經工作了六年的匯豐銀行。
1986年出生、來自黑龍江的陳興慧因為大學畢業前夕的一次支教走上了公益之路,2014年11月,陳興慧赴泰國某公益機構擔任國際志愿者,一做就是半年。
她說當時心里就琢磨著,回來之后一定還要去讀書充電。當她看到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社會公益管理碩士項目的學員招募,心動之下就馬上行動。2015年開學季,她如愿以償走入了北大光華管理學院。
據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招生辦提供給《公益時報》的2015級至2017級MSEM初錄取數據分析顯示:三年來社會公益管理碩士MSEM班76名同學的平均年齡為31歲;教育背景方面,本科畢業生占比78%、碩士占21%;工作時間1至5年的占38%、6到8年的占32%;入學前有過非營利組織工作經驗的占到5成左右。
陳睿哲不無打趣地說:“我們管自己叫‘黃埔一期’。因為這是社會公益管理碩士項目的第一次嘗試,可能在整體成熟度方面還不夠,需要同學們一屆一屆地去迭代,不斷地完善和豐富它。做公益本身就是在不斷的實踐中完善和提升,并不追求立竿見影的短期效果,因為它要造福和惠及的不是眼前,更多是由于我們的付出,讓子孫后代受益。所以我們也秉承了這種發心和理念,愿意做公益教育的破冰者。”
公益管理碩士學什么?
其實,無論對于陳睿哲和她的同學們來說,還是對于項目發起方而言,社會公益管理碩士都是一種陌生而新鮮的嘗試與體驗。2014年,四家機構創立這個項目的初衷,就是發揮校企共建的各自所長,倡導“以公益心態、通過商業手法,實現共享價值”。
據介紹,MSEM不僅是北大首個社會公益管理碩士項目,也是國內首個社會公益管理碩士項目。2015年入學的陳睿哲和她的同學們是這個項目的第一屆學生。
據項目發起方之一的銀泰公益相關負責人介紹,以“商業思維做公益”是該項目的亮點。該負責人將這個項目看作一次社會公益的實踐與探索。因為該項目在國內沒有先例可循,因此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都是摸著石頭過河。
如何實現商業與公益在理論和實踐方面的有機融合、商業如何成為學校教育的有力補充以及資源充分共享等都成為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磨合的問題。
北大光華管理學院該項目官網顯示,陳睿哲和同學們所學的社會公益管理碩士課程分為兩大模塊,一類是商科的內容,比如戰略管理、公司金融與金融投資、影響力投資等。另一類則是與公益相關的內容,包括非營利組織治理、非營利組織法律政策以及非營利組織的項目管理等課程內容。
考慮到公益實踐性很強,北大光華管理學院與銀泰公益以校企聯合方式設立《公益實踐與發展》選修課,引入商業思維進課堂,提供商業思維在公益領域的真實實踐。
他們邀請了9位不同領域嘉賓,77名MSEM和MBA同學報名選修。銀泰公益負責人說,這樣的課程安排,不僅幫助學生建立了基本的商業+公益的認知理念,也為學生提供了全方位的知識儲備和能力素質訓練。
項目還將眼界擴展到了海外。據介紹,2016年12月,為北大光華管理學院MSEM同學及MBA同學開設從美國引進的“社會影響力投資課程”;結合“藍色先鋒海洋環保計劃”,選拔出15名在海洋環保方面有公益志愿的同學接受該計劃培訓,目前這些同學已于2017年5月接受了初級培訓,計劃于2017年7月赴美接受深層次培訓。
突破傳統公益思維模式
陳睿哲告訴《公益時報》記者,入學之前她在金融機構工作多年,對金融機構的管理、項目運作都比較熟悉。通過兩年的學習她發現,公益機構在現實工作中應該對金融機構的治理和理念進行學習與融合,這會使得公益機構在具體運轉中更為高效。
“比如金融機構的年報、信息披露和數據公開等有一套它自己成熟的規則,如果公益機構在這方面能夠很好地借鑒和引用,那么它的社會公信力自然也會越來越高的。”陳睿哲說。
陳睿哲的同班同學陳興慧覺得自己最大的收獲是掌握了如何用商業工具完成公益項目的思維模式和運作手段。
陳興慧說:“在商業領域里,很多工具性的東西是可以通用的。雖說商業與公益的目的不同,但可以采用相似的手段和工具。比如商業營銷里面的各種策略和工具,都可以應用到公益組織當中;比如商業機構的HR,其中的招募、培訓成長、薪酬管理等很多模式都是公益機構可以拿來借鑒使用的;還有商業戰略當中的宏觀環境分析、競爭力分析、資源分析、能力分析等方面都可對公益運作在不同角度有所幫助。
梁志圖說,兩年學習,自己最大的進步就是敢于突破傳統的公益思維模式,能主動結合商業思維來考量公益項目的實施了。
梁志圖注意到,目前北京一些打工子弟學校由于資金限制,各種硬件設施都比較差,其中大部分學校的廁所都是旱廁,孩子們基本的洗手條件都沒有。他就在想,如何才能結合商業的思維,將這些學校的廁所進行標準化的改造,比如請專業設計院的設計人員、請廚衛建筑專家都來共同參與這個公益項目,進行科學、標準、現代化校廁的定造,然后批量化生產。
梁志圖用最快的速度聯絡了這個初具雛形的公益項目關聯方,現在已經開始了初步設計工作。當下與該項目對接的試點是北京市通州區三所打工子弟學校,如果夢想成真,至少有1000名學生可受益。
梁志圖表示,如果這次試點成功的話,他還會努力嘗試將這個公益項目推向國內廣大農村地區。
回歸再出發的公益碩士
相較于大多數剛剛邁出大學校園、面對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一時間無所適從的畢業生而言,梁志圖、陳睿哲、陳興慧和他們的同學們在畢業后的職業規劃和選擇方面思路很清晰,步伐很穩健。
梁志圖在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就讀期間已經擔任北京易孚澤公益基金會的項目總監,兩年的專業學習,對他在理論體系層面的充實和完善作用不可小覷。
他說未來的個人職業規劃依然離不開“公益”,工作方向還是會聚焦于兒童領域。無論是他最初參與的殘障兒童志愿服務,還是目前的供職機構,都一直在關注兒童公益項目。這種情結更多源自他的父母。他想讓全社會都來關愛和幫助殘障兒童,讓他們在一個溫暖的世界里健康成長,沒有歧視、沒有孤獨,只有愛。
陳睿哲目前已將職業選擇定向于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基于她之前的金融工作經驗,具體在項目管理方面也會有觸碰和拓展。
陳睿哲說:“我之所以鐘情于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就是看中它現代的公益管理模式,透明高效,它的每一筆收支都很清楚,對公眾毫無保留。關于公益的內涵和公眾普及方面,我和他們是非常有共識的。”
陳睿哲認為,對于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這樣專業的公益組織來說,整個公益的“盤子”做大了以后,會不斷地考慮創新,他們在不斷地給自己設計難題,然后想辦法解決難題,這種始終“向前看”的理念令她欣賞。與此同時,組織內部就會需要一些有過金融背景、對金融工具的理解比較有前瞻性、有洞察力的專業人士來擔任具體的工作,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工作成效也會事半功倍。而自己具備的專業特質正是對方所需的,雙方能夠比較順利地達成合作意向。
陳興慧的求職故事比較有意思。機緣巧合,在學校參加“藍色先鋒海洋環保計劃”期間,她認識了當時擔任助教的一位老師韓寒,韓寒老師同時也是一家叫做“智漁”的民非組織的發起人,正是這次邂逅,使得兩人交流甚歡,不久,韓寒就會成為陳興慧的“老板”了。
陳興慧告訴《公益時報》記者,“智漁”主要是做海洋保護,工作方向是可持續漁業。目前在國內民間公益組織當中,專做海洋保護的機構還是很少的。她之所以加盟“智漁”,就是欣賞其“以科學的精神”做公益,通過網絡大數據影響漁業供應鏈,保護漁業生態平衡的先進理念。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她將于今年8月份正式入職。
“社會公益管理這門專業教給我們判斷和質疑,即‘是什么’和‘為什么’,‘怎么做’則需要每個同學將來走上具體公益崗位之后不斷的探索總結,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陳興慧說自己現在經常會半開玩笑地鼓動身邊的朋友加入公益行業,她認為現在正在公益之路上做“苦行僧”的這些公益人,就像三十多年前中國改革開放第一批下海的弄潮兒,勢必要經過風吹浪打各種磨礪,才會有三十年后的成功和輝煌。只要足夠堅韌和努力,總能到達彼岸。
陳睿哲對中國慈善公益未來保持樂觀的同時,也對未來的“學弟”、“學妹”提出了建議和忠告:
首先,多問問自己——你對公益了解多少?將來是否一定會從事這個行業?兩年的學習,你的時間規劃妥當了嗎?
其次,入學之前是否已在自身職業特質與目前所選專業之間做了認真的思考和適當的平衡。切忌不要為了“學”而學,要知道為什么學,學完之后怎么用。
如果你是專職公益人,這樣的專業學習是最好的職業素養提升渠道。學成歸來,無論對內部治理還是對外合作,都將會是很好的反哺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