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16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李春偉
截至4月15日10時
在路口湊夠一撥人就走,與紅綠燈無關。這種行人無視交通法規過路口的現象被稱為“中國式過馬路”。這種現象在國內很多城市極為普遍,本報也曾予以關注。近日,各地交管部門依法嚴管此類違法行為。以北京為例,行人闖紅燈擬處10元罰款。一石激起千層浪,這種“以罰治闖”的舉措引發廣泛關注。
4月9日起,北京市交管部門嚴查行人闖紅燈,帶頭闖紅燈者處10元罰款,據媒體報道,前期將以宣傳教育為主。從5月6日開始,北京將正式在全市范圍內對“中國式過馬路”的行人處以10元罰款。凡民警在執法中遇到堅決不聽勸告,非要強行硬闖的行人和騎車人,會按《道路交通法》規定處以10元至20元罰款。
據了解,此前杭州、南京、西安等地也曾相繼采取罰款方式治理行人違章,目前看來并沒能根治此類問題的出現。
北京市交管局副局長陳龍波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行人和非機動車違法情況長期存在且是突出違法行為。此次嚴查將整治行人違法明確納入秩序整治重點。初期,交管部門對違法人員做到逢違必管、必糾、必教育。“對于不聽執法的還結合處罰。”陳龍波表示此次對行人違法嚴管不會是“運動式”執法。
陳龍波稱,一個路口所有行人都在等紅燈,但有的行人非要強行闖燈并對周邊行人造成帶動作用,這樣的違法行為就必須處罰。
有評論指出,“中國式過馬路”是多方原因造成,板子為啥全要打在行人身上呢?罰款是解決“中國式過馬路”的好辦法嗎?你覺得哪個是“中國式過馬路”現象的首因?近日,《公益時報》與搜狐公益聯手推出的“益調查”——“10元罰款對‘中國式過馬路’作用幾何?”顯示,只有不到一成的網友認為10元罰款會對“中國式過馬路”起作用。在解決類似“中國式過馬路”的社會問題的方式上,37.34%的網友認為,應該加強公眾本身對于此類現象的關注,通過公眾自發組織相關公益組織,進行自我管理和約束可能效果更好;32%的網友覺得10元太少,應該罰得更重并且配合其他處罰;而17.98%的網友還是傾向“宣傳教育”,他們認為罰10塊和罰20塊沒啥區別,應該從多方面喚起公眾的相關意識。
調查結果:
本次調查從4月12日11時開始至4月15日10時結束,共有2097位網友參與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只有不到一成的網友認為10元罰款會對“中國式過馬路”起作用,這個比例為7.59%。如何做更有效?37.34%的網友認為,應該加強公眾本身對于此類現象的關注,通過公眾自發組織相關公益組織,進行自我管理和約束可能效果更好,“自我約束”在參與者中呼聲最高。其次是認為應該罰得更重并且配合其他處罰,占32%;而17.98%的網友還是傾向“宣傳教育”。
對于“中國式過馬路”現象的首因,31.57%的網友覺得應是“行人素質不高”。另外幾個則是非行人因素,分別是“路口的過街設施分布不合理、等待信號燈時間過長”,占26.57%;“宣傳不足,懲罰不力,讓行人覺得闖紅燈無所謂”,占28.76%。
不過,近半數網友認為對于解決“中國式過馬路”,罰款還是有一定警示作用,但是未徹底解決此類問題的根源,主要還是執法部門運動式執法,不能長期堅持和從嚴整治。而13.12%的網友認為,罰款并不是好辦法,“罰10元錢不痛不癢,有誰在意”;還有33.53%的參與調查者認為,板子打在行人身上本身就不太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