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14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張明敏
陜西神木縣國土面積7600平方公里,是陜西省面積最大的縣,總人口42萬,縣境內以煤炭儲量最為豐富,儲煤面積4500平方公里,有中國第一產煤大縣之稱。
圖為2011年陜西省神木縣民生慈善基金會啟動儀式
編者按:
一紙紅頭文件催生的慈善公益基金會,2年前其前身的基金曾以一夜之間數十億的募款額度灼人眼球;2年后,意向捐贈43億元,實際到賬20.07億元,理財收入1.4億元,公益支出5000多萬元……一組數字背后,這個慈善公益基金會是如何運作?它是否在履行成立的初衷?是否切實地改善和提升了神木當地的社會民生環境?向著2020年募集100億元的目標,它會向何處去?
陜西北部,秦、晉、蒙三省(區)接壤地帶有著一個名為神木縣的地方,上世紀80年代,這里被勘探出巨大的煤炭儲量,現已探明的就有500多億噸。當地依托這一資源迅猛發展,當前,縣城高樓無數、街上豪車遍布,物質繁榮拉動這里國計民生方面也熱點頻出。據公開數據顯示,神木縣2012年全年完成生產總值為1003.89億元,較2011年增長15%,成為西北五省(區)中第一個生產總值過千億的經濟強縣。2012年全縣財政總收入高達220.6711億元。
2009年3月1日神木縣推行全民免費醫療政策使得當地在全國范圍內迅速走紅,不少省、市組團前來考察、學習,一些媒體也將其評論為是國家醫改的一個試金石。
2年后熱點再現,在2011年3月28日,“三大慈善公益基金”在短短2小時內募集意向性善款達38.18億元。2011年成立的慈善公益基金是在神木縣委縣政府的倡議下成立的,一年后,陜西省神木縣民生慈善基金會正式掛牌。到2012年12月底意向捐贈資金額度達到43億元,截止到今年5月份金額約為20.07億元。根據官方說法,這個基金會的資金將用于原有民生項目的額外補充,計劃到2020年要募集100億。資料顯示,2年來,基金會用于公益的支出為5000多萬元,而通過增值保值的運作本金增加了1.4億元。等于錢沒花多少,還越來越多了。
《公益時報》記者日前赴神木實地采訪,試圖探尋陜西省神木縣民生慈善基金會究竟怎樣給當地民生改善提升帶來了實際的效果。
政府催生的“慈善”
2010年6月神木縣縣政協委員訾誠亮提議建立“三大基金”,主要對2008年開始逐步實施的12年免費教育(后改為15年)、免費醫療、參保養老進行有效補充,這個建議很快被縣委縣政府響應,隨即出臺紅頭文件,倡議當地企業、企業主、駐神木企業捐款,并將三大基金改名為“三大慈善公益基金”。縣委、縣政府稱:神木的現狀是財政富老百姓不富,少數人富多數人不富,有資源的鄉鎮富,黃河沿岸仍不富。必須有“共享式發展”的思路。
2011年3月28日,經過近一年籌劃準備,“三大慈善公益基金”募款大會在神木體育館隆重舉辦,一位參與現場捐款的企業老板說:“當時捐款現場很激動的,感人音樂不停來回播放,主持人在臺上高喊企業捐款數額,政府領導均到場,我的企業規模不算太大,但我當晚也捐了300萬。”
據當地媒體報道,捐款晚會當晚僅僅2個小時現場就達成意向性捐款金額38.18億元,這一速度大大超過了當地政府計劃5年募集30億元的預期。
2011年6月,陜西省神木縣民生慈善基金會正式啟動,2012年3月29日正式掛牌,并在陜西省民間組織管理局以5億元人民幣注冊,定名為“陜西省神木縣民生慈善基金會”,成為國內最大非公募基金會。
截至2012年底,該基金會到賬資金近21億元,募得意向捐贈資金額度為43億元。
原神木縣政協主席、現“陜西省神木縣民生慈善基金會”理事長焦調瑜在接受《公益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縣委縣政府出臺募捐倡議書,希望在神木的企業、企業主和駐神木企業能夠捐出一部分錢來用作慈善,捐多少、捐不捐全憑自愿,政府只是倡導,不存在任何攤牌或強捐行為,民生慈善基金設立最本位的出發點就是作為神木縣惠民項目(教育、醫療、養老)的補充,不會作為他用。”
但肖昌華(應采訪對象要求化名)在接受采訪時告訴記者,這種捐款實則上就是讓他們去交錢,肖是神木縣城人民路轄區一家小型賓館的老板。
“那天人民路派出所通知我們轄區經營場所老板去派出所開會,會上警察就跟我們說這個慈善基金你們幾戶每戶應交多少,什么時間交,這些都跟我們來參會的人講得很清楚,讓我交的是5000元,但也沒有說你不交就把你怎么樣。沒過幾天我們周邊經營戶都交了,我也把5000元通過銀行打到指定賬戶上,拿著銀行回執單交到轄區派出所。”肖昌華說。
“交5000元的標準是如何定出?”記者問。
“開會時就跟你說你的經營面積多大,包括房間數量多少個,這樣就定出來了,”肖昌華說,“其實為慈善做點貢獻也是應該,但是這種點你捐多少的方式有點不習慣,沒說不捐就把你怎樣,但你在當地經營生意,你難道不捐點么?”
記者走訪了神木縣永興鄉區域內七里廟三礦、劉莊礦、高莊礦等7個私人煤礦,礦主們大多對當年捐款不愿意多談,有一位礦長說:“當年確實有對慈善基金捐款,政府也是讓我們前去開會,但只是倡議并未要求捐款額度和時間,都是在這里開礦,政府倡導做慈善,我們在能拿得出的情況下應該支持,畢竟都生活在這里。”
除了神木縣當地企業、企業主捐款外,縣里公務員隊伍也紛紛響應,早前《21世紀經濟報道》稱,當地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職工也是籌款的對象之一。名義上自覺自愿的捐款被劃分為科級2000元、副科級1000元、普通600元三檔。
在政府捐款倡議發出之后很快全縣的公職人員隊伍就募集到善款1000萬元,縣政法委、財政局的2名工作人員告訴《公益時報》記者,他們每人分別捐款1000元。
善款如何使用
從開始募款到實際到位數額20.07億只用了一年半的時間,這個速度想必就算是很多公募基金會也難忘項背,那么這筆以公益慈善之名募得的巨款被如何使用呢?
“這些項目的公益資助性項目開展我們并沒有將基金會的錢直接補充到財政該發放的領域,而只是作為福利性項目的額外補充,募集善款進行二次分配,讓資源給全縣人民共享,基金會就是民間組織。”焦調瑜說。
根據陜西省神木縣民生慈善基金會工作報告稱,該基金會在堅持普惠性、向弱勢群體傾斜、不替代財政預算的原則下,經過理事會研究,決定實施“養老、健康、助幼、扶殘、義工服務”,截止目前,五大公益金項目受助對象累計5.4萬余人,受助金額5158.1875萬元。
記者注意到,在基金會實施五大公益金項目中,投入最多的是養老工程,該項目已有48158人受益,發放養老金補貼4204.7475萬元,占到了上述五大公益金資助項目所使用資金的80%。
按照神木縣養老參保現狀,每年繳納養老金500元(繳存數額越多回報越多),繳足15年就可以享受養老金,女性在年滿55歲、男性年滿60歲后可以分別每月領到養老金215元、231元,另外神木民生慈善公益基金將補助75元,基本上每月年滿55歲女性、60歲男性每月可以領取養老金290元和301元,城、鄉參保額度均相同。
根據《陜西省神木縣民生慈善基金會管理章程》,設立有25名理事、13名監事,其中25名理事中有6名是當初捐資過千萬的煤老板,13名監事中也有4名捐資過千萬煤老板。其他組成人員均為當地官員和企業老板。
但是這個基金會的理財成果說出來可能會讓很多大型公募基金會都要羨慕——“我們從籌集之初就已經將善款以5.52%的利率存入了神木縣農村商業銀行,另外從中拿出10億交給神木縣國有資產公司進行運作,以8%的年回報率為基金會產生理財收益,經過一年多的運作,已經產生收益1.42億元,實現了基金會保值、增值。”焦調瑜說。
在神木縣發出要成立民生慈善基金會消息后,縣委專門成立了縣基金領導小組辦公室,縣委常委、統戰部長高云霄作為組長全程參與了基金會的籌建工作,他對《公益時報》記者表示,“神木慈善基金會的成立并不為全縣財政做出任何補貼,財政該做財政的事,基金只是對相應公益性項目進行適當補充,并沒有其他功能”。
那么基金會和神木特色惠民項目,如免費教育、醫療保險等究竟是一個什么關系?
高云霄說:“財政每年對于惠民項目的預算額都是很充裕的,投入到這些民生領域后,每年都還會有一定結余,不至于用基金的錢來補貼財政做事。”
“每次基金會的運作方向決策都是由基金會常務理事提交報告到理事會上,大家再來討論是否通過,不可能隨隨便便就用于政府財政項目。”焦調瑜說。
那么理事會是如何構成呢?神木縣民生慈善基金會現任理事長和監事會主席,為現任當地政府領導。理事會理事長焦調瑜原為神木縣政協主席,現為縣正處級調研員,監事會主席高云霄為神木縣委常委統戰部長。
當記者問及未來的目標時,焦調瑜說:“要達到在2020年募集到100億的當初目標我覺得是有困難的,經濟形勢不好判斷,但這個工作我們要努力來做,爭取達到募款目標。”
2年前神木基金一成立,就因為行政募捐而引起一片爭議。至今一些專家依然保持著類似的看法。
“民間慈善為什么要強調民間行為和政府的行政行為是不一樣的,政府所提供的特定的職責,要給整個社會提供公共服務,這種公共服務會動用納稅人的稅款也就是通常說的財政收入來提供這種公共服務,所以政府本身非常明確這種職責,這種職責是建立在財政怎么樣使用、怎么樣去分配的過程中的。民生慈善基金會這樣一個構成可以說是政府對于社會民生領域一個不恰當的介入,這樣一個介入很有可能扭曲了民間慈善的一個性質,這會使得政府本身與民間慈善會混淆不清,會傷害到慈善本身的一個效果,他不利于真正的慈善發展,政府本身應該是站在外面推動慈善的一個發展,而不是介入。”中山大學中國南方公益研究院主任吳昊在接受《公益時報》記者采訪時這樣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