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21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李春偉
截止時間:5月20日10時
一個月前,上海浦東圖書館內的一家咖啡館推出“待用咖啡”,倡導愛心市民為那些囊中羞澀又有需要的陌生人“隨手多買一杯咖啡”。不過,這種“待用慈善”在上海顯得有些“水土不服”,“待用咖啡”的認捐和領用情況均不理想。
在這家名為“契咖啡”的咖啡館,每位顧客最多認捐5杯咖啡,咖啡店自己每日認捐4杯,收銀處掛著寫有“待用咖啡”的小木牌,認領人只需直接拿起小木牌交給收銀員,不必說任何話。
待用咖啡的意大利語是caffesospeso,據說該傳統起源于意大利南部城市那不勒斯的咖啡館,在那里,人們可以提前多買一兩杯咖啡,給其他可能比較貧困的咖啡愛好者享用。在上海,一位74歲的讀者對媒體記者說,他無法確認這些捐贈咖啡會真正給到有需要的人,沒有人監督,“咖啡館說什么就是什么”。據了解,在國外流浪漢是待用咖啡的主要受眾。而在“契咖啡”,將受惠群體定義為來圖書館看書、手頭又不太寬裕的學生。
著名學者葛劍雄教授在采訪中表示,“待用咖啡”的困局實則是一場社會信任的困局。在推動文明的進程中,信任壁壘的打破有個過程,它受到種種質疑是在情理之中。有報道稱,目前全國已有逾20個省近30余家餐廳或單位加入到“待用慈善”行列中,“待用盒飯”、“待用飲用水”、“待用豆漿”、“待用衣服”等隨手公益形式層出不窮。
你愿意認捐一杯“待用咖啡”嗎?“待用咖啡”的慈善模式適合在中國推廣嗎?《公益時報》與搜狐公益近日聯手推出的“益調查”——“‘待用咖啡’遇冷,你怎么看?”顯示,過半網友對“待用咖啡”未來在中國的發展信心不足。
調查結果
本次調查從5月17日11時許開始至5月20日10時結束,共有1349位網友參與調查。結果顯示,高達56.35%的網友對“待用咖啡”未來在中國的發展信心不足。具體說來,33.59%的網友認為“一方面社會缺乏信任,沒有此類項目植根的土壤,有人捐都未必有人敢領,另一方面,不少人可能沒有大大方方接受其他人善意的傳統”,22.76%的網友表示“說不好,將咖啡換成包子、熱茶或牛奶等可以再試一試”。
同時,過半網友表示不愿參與“待用咖啡”這樣的隨手認捐活動,45.75%的網友愿意。
針對“待用咖啡”遇冷的主因,53.3%的網友認為“大部分中國人沒喝咖啡的習慣”,21.58%的網友認為“商家的透明度做得不好,不足以讓‘準認捐者’信賴”,14.02%的網友認為“去領用該免費咖啡應該會讓人感覺挺沒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