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13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張明敏
大熊貓
據第三次全國大熊貓野外種群調查,全世界野生大熊貓不足1600只,屬于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截止2011年10月,全國圈養大熊貓數量為333只。
月熊
1994年,大興安嶺林區月熊的種群數量估計為183±38只,棲息總面積8萬多平方公里,其中西坡有107±31只,東坡76±9只。總的來看,我國月熊估計僅為200只左右。
植物
全球瀕臨滅種植物的比例達47%,遠遠高于人們所廣泛認為的13%的比例。美國研究所得,有31萬至42萬的植物種類瀕臨滅絕的危險,約占這些國家和地區植物種類的22%至47%。
東北虎
目前野生東北虎在我國境內僅存不足20只,全世界也僅有500只左右,但人工繁殖的卻有2000多只。
江豚
2012年,長江流域多個江段出現江豚死亡事件,洞庭湖、鄱陽湖、干流鄂州江段、安慶江段、南京段等總計發現30多頭江豚死亡。目前僅剩下900頭左右。
5月22日,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當天,WWF(中國)在北京首次公布了一組由100臺布設于四川省內6個自然保護區的紅外相機歷時3年拍攝的野生大熊貓及其同域分布物種的紅外相片和視頻。這些資料集中反映了特定生態系統中,保護好典型旗艦性傘物種對于整個生態系統的重要性。
“中國生物多樣性的狀況是局部有起色,整體在遞減,其核心威脅是人類活動造成的珍稀物種棲息地的大規模喪失和破碎化。”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物種項目主任范志勇說。“如果土地退化、生態失調、植被破壞、生物多樣性銳減就這樣將我們共同生存的地球逐步侵蝕下去,那我們將沒有自然資源來支撐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保護旗艦物種
2011年至2013年間,WWF(中國)在四川省的六個自然保護區(王朗、鞍子河、小河溝、黑竹溝、冶勒、申果莊)內布設了100多臺紅外相機進行紅外影像拍攝,其間拍攝到了野生大熊貓及其他21個物種,包括小熊貓、扭角羚與豹貓等難得一見的珍稀動物。
“這組圖片和視頻讓我們知道并‘看見’在大熊貓這一旗艦性傘物種的遮護下,我們可以保護更多的物種,保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這就是保護旗艦物種的價值,也是WWF多年來探索出的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有效途徑。”范志勇指出,“WWF倡導以旗艦物種為代表,保護其所賴以生存的完整的生態系統,從而保障自然生態安全。”
以長江流域為例,WWF關注的是源頭的雪豹、上游的大熊貓以及中下游的長江江豚為代表的旗艦物種,并希望由此保護整個長江最具代表性的生態系統。
“在中國可能沒有任何一個物種像大熊貓這樣受到中國政府和國際社會的深度關注,也沒有任何一個物種的保護像大熊貓那樣投入那么多、那么持久。”范志勇說。
他以“旗艦性的關鍵傘物種”熊貓為例描述出這樣一番景象,“當前分布于四川、陜西、甘肅三省的65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構成的保護網絡,已經覆蓋現存大熊貓棲息地的57%,全部約1600只大熊貓的71%。這1600只大熊貓的絕對數相對于一些瀕臨滅絕的物種不算太小,但把它們放在三個省、六個山系的尺度上,再加上自然和人為開發隔離的存在,可實現群體基因交流的大的種群有100-200只,小的種群只有5-8只,形勢仍不容樂觀。”
國家林業局在2006年發布的《全國第三次大熊貓調查報告》也證明了范志勇的說法,現存約1600只大熊貓已被隔離成18個孤立的小種群。最新的研究表明,當前隔離更為嚴重,彼此孤立小種群可能多達30個。
如此保護的投入,換來效果還是不太理想。1980年作為第一個受中國政府邀請來華開展保護工作的國際非政府組織WWF,最初工作就是大熊貓棲息地的保護,這讓有過不少實戰經驗的范志勇有話要說。“就WWF進入中國的30多年來說,前十幾年威脅大熊貓的主要因素是森林采伐、農業開墾、盜獵等,但現在更為嚴重的是隨著經濟快速發展而出現的公路、鐵路、水電站、開礦等基本建設,導致大熊貓棲息地更嚴重的破碎化,最終以大熊貓為傘物種的自然生態系統失去了完整性、不再健康,這些地區的生態安全沒有了保障,勢必將危及國家整體的生態安全。”
12個關鍵物種少數健康改善
關鍵物種的健康水平得到改善將有利于與這一物種同一生態系統內其他一般性物種改善,同時也是生物多樣性健康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
為了了解中國生物多樣性的現狀,WWF正與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等合作伙伴一起,通過追蹤脊椎動物物種的種群變化趨勢,構建一個反映中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的直觀指標——“地球生命力指數”。去年,WWF首先以12個關鍵性物種:大熊貓、東北虎、朱鹮、中國麝科動物、亞洲象、青海湖裸鯉、新疆北鯢、麋鹿、野生雙峰駝、海南長臂猿、揚子鱷和白鰭豚的種群趨勢圖,來初步反映該關鍵物種所存在生態系統的健康與否。
根據去年WWF在北京發布的《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2》對中國12個關鍵物種所代表生態系統的健康水平研究顯示,這些物種雖受到優先保護,但除了朱鹮和麋鹿的種群快速增長、大熊貓和亞洲象的種群有緩慢恢復的趨勢之外,大多數關鍵物種未呈現明顯的改善趨勢。
“這正說明我們優先保護的關鍵性物種力度還很不夠,仍需要快速加強,保護好關鍵性物種或旗艦性傘物種就可以保護好這一個區域的生態系統,如果我們在每個生態系統中都做到保護好關鍵性物種或旗艦性傘物種就能使整個生態系統從中受益,同時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將得到有效保護和體現。”范志勇對《公益時報》記者表示。
中國是全球公認的12個“生物多樣性巨豐”國家之一,擁有超過6500種脊椎動物,占世界脊椎動物總數的14%。但是,中國也是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中國不同生態系統中十余個旗艦物種和關鍵物種大都顯示出明顯的下降趨勢,在上世紀六十至八十年代尤為顯著。
保護自然生態安全還有很大空缺
據報告《KCIS社會輿情2012年度觀察——環境:美麗中國》顯示,近100年來,物種滅絕的速度已超過了自然滅絕速度的1000倍,現在每天都有100多種生物從地球上消失,每一小時就有3個物種被貼上死亡標簽。2012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在聯合國里約+20地球峰會上公布:在被評估的63837個物種中,801個物種已滅絕,63個野外滅絕,3947個嚴重瀕危,5766個瀕危,10104個脆弱(易受傷害)。
早期,我國在自然生態安全保護上早已做過多番規劃,建立過“天然林保護工程、自然保護區和其他類型保護地建設,主體功能區規劃,生態功能區規劃和生態紅線的推進”等,但在范志勇看來,“這些工作距離真正保障自然生態安全還有很大的空缺”。
“天然林保護工程考慮指標是以林業為主,并非以傘物種或關鍵生態指示物種為主,自然保護區在長期生態利益和地方短期經濟發展的博弈中往往被宰割,難以穩定其地位和保護狀況,主體、生態功能區的規劃和紅線實施才起步,具體劃定標準需探索,這些都是建設空缺。”范志勇說,“應該明確并關注關鍵種、旗艦物種或傘物種這些規劃中的指標作用,以實現這些物種長期生存和自我繁衍為目標,確保自然生態安全的各類生態系統是完整的、健康的”。
“旗艦物種及其棲息地是保障中國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在現有的生態保護的各種功能區劃中,建議增加旗艦物種、傘物種或關鍵生態指示物種這些關鍵指標,實現瀕危物種棲息地的網絡化保護,以確保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本報記者 張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