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29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張木蘭
10月16日,在國際消除貧困日到來的前一個晚上,第四屆“中國消除貧困獎”揭曉,來自山東煙臺拾荒助千名窮孩子上學的91歲老人劉盛蘭、貴州羅甸縣麻懷村的現實版“愚公移山”主人公鄧迎香等草根人物與“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等知名的個人和機構共享此榮譽。
10月17日是國際消除貧困日,今年的主題是“從極端貧困人群中汲取經驗和知識,共同建立一個沒有歧視的世界”。長期以來,消除貧困一直是國際社會努力解決的社會問題。有數據統計:1990年發展中國家有43%的人口處于極端貧困之中。1992年,第47屆聯合國大會決定將每年的10月17日定為國際消除貧困日。在各國政府的努力之下,極端貧困率正在逐漸下降,但截至目前,全球仍有超過12億人生活在極端貧困之中。世界銀行將極端貧困定義為每天生活費低于1.25美元。
2000年,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制定全球消除貧困目標,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到2015年使世界極端貧困人口和饑餓人口減半。
國際消除貧困日當天,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在北京舉行,此論壇由中國國務院扶貧辦與聯合國駐華系統共同主辦。國務院副總理汪洋作為來自政府層面的最高級別官員代表中國政府講話。
汪洋說,自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制定全球消除貧困目標以來,中國始終把扶貧工作擺在重要位置,通過強大的政策支持和廣泛的群眾參與,推動扶貧事業取得長足進步,提前完成了貧困人口減半等多項千年發展目標,為全球減貧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將繼續創新扶貧體制機制,強化扶貧措施,進一步加快減貧步伐。
有民間組織看到機會,認為可在提供創新型扶貧模式上挖掘空間。這與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黃浩明的看法一致:民間組織在扶貧工作中雖然不可或缺,但相比政府的強大投入,只能起到一個補充作用。因此其更主要的方向應該是提供新型的扶貧開發模式。
城鎮化中的技能培訓
2011年公布的《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明確提出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以多種方式參與扶貧開發。事實上,扶貧一直是社會組織的主要活動領域。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政府發出了盡快解決貧困地區溫飽問題的通知,全國掀起了大規模的扶貧開發工作。早期參與扶貧的社會組織以共青團、婦聯、科協等為主。民間公益類組織并不活躍,并且參與形式比較單一,通常為直接向貧困地區提供資金和物資的支持。
顯然,這種強制投入方式的可持續性不強。同時隨著公益組織自身的成熟發展,一些組織開始嘗試運用創新的方法改變貧困人口的生活狀態。其中,最被普遍采用的就是通過支持或開展項目,因地制宜地展開各種形式的培訓。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支持的“婦女蜀繡培訓計劃”始于三年前。為了幫助當地婦女“居家靈活就業”,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區的婦聯主席夏昌菊組織啟動了該計劃。“居家就業就是讓婦女在家里掙錢。”夏昌菊介紹她的培訓對象分為三類:一是在城市化過程中失去土地的廣大農村婦女,二是包括流動婦女在內的城鎮失業婦女,第三類是殘疾人、聾啞人或者肢體不健全的殘疾人。
青白江區是成都的重要工業區,在工業發展的過程中,廣大農村婦女失去土地。婦女失去土地后就失去了種菜、種地、飼養家禽的傳統工作方式。夏昌菊說,她就是“要尋找適合困難人口的新的就業模式,讓她們既能把孩子帶好,減少留守兒童的產生,又能有一定經濟收入,來幫助家庭脫離貧困。”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還將通過發放培訓材料及提供網上培訓,幫助更多的女性提升從業技能。預計每年將有2萬女性從中獲得幫助。
今年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的主題是“城鄉一體化與減貧”。汪洋強調,城鎮化對于統籌城鄉發展、減少農村貧困、實現社會公平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國將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城鎮化道路,有序推進農業人口轉移,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新型城鎮化將更加重視解決人的城鎮化問題,更加重視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更加重視城鄉一體化,更加重視區域協調發展。中國將加快推進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鎮化步伐,讓更多的貧困人口充分享受工業化、城鎮化的成果。
在夏昌菊看來,針對農民的公益培訓類項目,會越來越專業并形成規模,會在農村城鎮化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金融扶貧與公益小貸市場的洗牌
相比培訓類項目通過增強貧困人口技能達到扶貧的目的,小額信貸項目則是從生產制度上改變其生活狀態。中國的小額信貸始于上世紀90年代,主要分兩種渠道進行探索:一是由公益組織推動的扶貧公益小額信貸:上世界90年代初期,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經濟研究所的一批專家從尤努斯及孟加拉鄉村銀行引入小額信貸理念、方法,并在中國貧困地區開始實驗;二是90年代末期由政府拿出50億委托農業銀行和信用社進行扶貧小額信貸探索。
在由中國扶貧基金會和農信項目管理公司(以下簡稱中和農信)出版的《小額信貸在中國》系列叢書中可以了解到:第一種方式由于缺乏法律和資金支持而發展緩慢;第二種方式則因正規金融機構缺乏兼容小額信貸業務的機制與內生動力導致還款率低下,而且沒有社會問責,最后不了了之。
中和農信是當前我國最大的公益性小額信貸機構。1996年,時任中國西部人力資源開發中心主任的何道峰在世界銀行貸款秦巴山區扶貧項目中創設了小額信貸項目。1999年,何道峰就任中國扶貧基金會秘書長,他把該項目帶入了中國扶貧基金會,成立了小額信貸項目部。后來經過轉制,2008年,小額信貸項目部變為中和農信。
據了解,目前中和農信的資金主要有四個來源:一是捐贈,包括最初世界銀行以無息貸款形式為其提供的第一筆種子資金。隨后,華夏銀行、國際美慈組織等陸續為其捐款。二是政府配套資金:在中國扶貧基金會獲得國家金融機構融資支持之前,小額信貸項目運作的資金主要來源于地方政府的配套資金,大多數是省扶貧辦下撥項目的財政扶貧資金。三是銀行貸款:2006年,中國開發銀行成為其第一家合作銀行,雙方簽署了總額1億元的合作協議。2012年的國際消除貧困日,國開行又與其簽署了總額為10億元的微小貸款扶貧試點合作協議。中和農信的另外一個資金來源是一些社會投資基金的投資。
據統計,目前我國已經有300多個致力于扶貧的公益性小額信貸機構,但大多數機構都沒有像中和農信這樣豐富的資金渠道,缺少資金以及沒有良性的資金運作方式,成為這些機構面臨的普遍困境。
根據《關于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的指導意見》規定,小額貸款公司資金來源主要為股東繳納的資本金、捐贈資金以及來自不超過兩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融入資金。但融入資金余額不得超過資本凈額的50%。
2013年6月,中和農信與中國小額信貸之父、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杜曉山合作,接管社科院旗下位于河北省的淶水扶貧社。
有專家分析:公益性小額信貸市場面臨洗牌,各家規模較小、監管模式松散的公益性小額信貸機構由于后續資金不足等問題,面臨著轉嫁或倒閉的結局。而與此同時,何道峰則表示,在接管扶貧社以后,中和農信未來幾年內,將努力向“年服務覆蓋人口100萬、發放貸款總額100億”的雙百目標沖刺。
10月15日,在由中國扶貧基金會主辦、中和農信承辦的新時期金融扶貧論壇上,國務院扶貧辦主任范小建表示:全國扶貧系統有關部門和金融機構為破解貧困地區金融服務不足、企業和貧困戶貸款難的問題,將不斷深化扶貧貼息貸款管理體制的改革,大力支持小額信貸。
網絡平臺的應用
上文提到的第四屆“中國消除貧困獎”的創新獎有兩個名額設置,分別頒給了鄧飛和阿里巴巴集團。給鄧飛的頒獎詞是:鄧飛先生用不到3年時間,利用微博等互聯網工具,與眾多社會愛心人士共同發起兒童安全、女童保護、免費午餐、中國鄉村兒童大病醫保等項目,從人身安全、防性侵害、營養改善、健康衛生四個方面為6100萬留守兒童謀取福利。
阿里巴巴集團的入選理由則是:建立了世界一流的電子商務生態體系,通過淘寶網幫助貧困弱勢群體468萬人實現就業,推動了1000萬個間接就業機會。阿里巴巴集團還通過公益寶貝、淘寶公益網店等公益網絡產品搭建人人可參與的創新性公益平臺,不斷推動網絡公益生態體系的生成與進化。
事實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民間組織參與扶貧的手段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新穎。微信籌款、微博公益拍賣……網絡平臺與社會扶貧之間的鏈接愈發緊密。
2012年,中國扶貧開發協會與搜狐公益合作推出“共富家園扶貧互助”公益平臺:各社會團體、公益組織、協會的扶貧開發項目在這個平臺上展示發布;有捐助意向的企業、組織和個人,可以登錄系統,挑選自己認可的項目聯系捐贈;需要幫助的群體也可以登陸平臺,找到對應的扶持項目,并向該項目提出申請。該平臺實現了扶貧項目與普通網友的無縫對接。
據了解,按照2300元的國家扶貧標準,我國的扶貧對象已經從2010年底的1.66億人減少到9899萬人,年均減少了3334萬人。
(本報記者 張木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