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29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高文興
2014年1月17日,西安曲江東曲江十村7歲女童被發現死于家中,警方初步判斷該女童是因饑餓致死,其母現已被警方刑拘,疑似患精神疾病。這也是繼去年6月南京江寧餓死女童案之后,又一類似事件。根據對以往類似事件的討論,意見認為,除了社會對“問題家庭”的兒童缺乏救助機制之外,也缺少對兒童父母及其他監護人是否有效履行監護職責的監督。
實際上,我國在法律上確立在一定條件下可強制剝奪兒童監護權制度已經20多年,但至今卻從未有一例剝奪監護權案件進入司法程序,相關人士認為有關未成年人監護的規定普遍缺乏可操作性。
據最新消息,我國民政部、最高法院、公安部等部門正在著手研究建立完善未成年人監護干預制度,制定困境未成年人家庭監護干預政策,相關指導性意見擬于今年年內出臺。
這里所說的“干預制度”,其核心按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司長張世峰的解釋即為“對拒不履行監護責任、嚴重傷害未成年人的監護人,通過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剝奪其監護權。”
有專家表示,如不用法律的手段讓個別人認真反思和學習怎么做父母,那么對未成年人不當教育、侵害未成年人權益的行為可能會層出不窮。但從親情的角度出發,許多人恐怕都接受不了法律的強制剝奪手段。《公益時報》聯合鳳凰公益和新浪公益的“益調查”結果顯示:超七成網友贊成剝奪失責父母的監護權,大部分人認為法律設置的“干預制度”會對問題父母起到震懾作用。
調查結果:
本次調查從1月21日18時開始至1月27日10時止,共有7912位網友參與。調查結果顯示,73.4%的參與者贊成通過法律途徑剝奪失責父母的監護權,認為應盡早終止對兒童權益的損害,而且法律手段也能對所有人起到懲戒效果;20.6%的網友表示反對,理由則是“再周到的兒童接收機構也不能提供親情,而親情對于兒童是最重要的”。
有64.2%的網友認為,如果法律設置的“干預制度”最終有效執行,能從根本上減少或杜絕因父母失責造成的未成年人權益侵害事件的發生;但也有16.5%的參與者并不同意,認為很多父母認為自己有權利處置自己的孩子,一條法律的出臺,并不能對這樣的社會現實有本質上的改善;另有18.1%的網友認為,一條法律從設計確立到實施有漫長的路要走,其中很多因素都會影響最終實施的效果。
當問及是什么原因使得剝奪父母監護權難以實施,70%的網友選擇了“缺少救助機制”的選項;還有15.4%和14.6%的參與者分別認為“社會環境”和“提起訴訟難”是主要原因。
(本報記者 高文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