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20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王勇
最近,四川一家民營企業的董事長再次引起公眾的關注。2008年,他在汶川地震前捐建的“史上最牛希望小學”曾名噪一時。這次,他卻因涉嫌故意殺人等21項罪名,被檢察機關依法提起公訴。
從去年卷入“劉志軍案”中的山西女商人丁書苗,到2006年“上海社保案”中的張榮坤等人,諸如此類的企業家,都與慈善有著聯系。
2008年汶川地震后,前述四川的那位董事長先后捐款5000萬元,用于地震重災區阿壩州、德陽、綿陽中小學校的重建。據媒體報道顯示,該董事長捐款修建希望小學達20余所,慈善捐款累計近3億元。他還在2007年捐資1億元人民幣成立了慈善基金會,專注于少數民族地區貧困縣的教育、衛生、基礎設施建設。
丁書苗同樣一向以慈善家的形象出入公共視野。據統計,截至案發時,丁書苗共累計捐款4.7億元,曾獲評“中國扶貧開發典型人物”。
張榮坤則早在2001年初,就在上海市慈善基金會舉辦的捐贈活動上出手200萬元,拿下上海民營企業慈善捐贈“狀元”。2002年張榮坤以福禧投資名義對外捐贈額高達2706萬元。到了2004和2005年度,張榮坤捐贈勢頭有增無減,分別為2400萬元和3800萬元。
一方面是通過違法手段聚斂財富,一方面是投身慈善事業,向各類公益慈善組織捐出大筆資金。他們做的慈善給部分地方帶來了好處,他們獲得的慈善榮譽也在一定程度上美化著他們的形象。
那么對于公益慈善組織來說,是否需要在接受捐款時審查捐款動機和來源以避免這種狀況呢?慈善榮譽是否需要建立撤回機制?《公益時報》與新浪公益、鳳凰公益、問卷網聯手推出益調查——結果顯示六成網友認為慈善榮譽需要建立撤回機制。
調查結果:
本次調查從3月13日11時起至3月17日10時止,共有1837位網友參與。
關于慈善榮譽是否需要建立撤回機制,63%的網友認為需要建立糾錯機制以保證榮譽的含金量;贊成不需要,認為任何榮譽只是對當時行為的肯定,嚴格評審流程及標準即可的網友雖然不占多數,但也達到了30%的比例;認為無所謂的則只有8%。
對于公益慈善組織是否需要在接受捐款時審查捐款來源,只有25%的網友認同公益不問出處,客觀上公益組織也沒有辦法審查,不需要審查來源;高達63%的網友認為需要審查,以避免出現打著慈善的旗號粉飾形象等情況出現;另有12%的網友覺得說不清楚。
對網友認為的企業家進行大額捐贈原因的調查結果則顯得較為分散,排在第一位的是回報社會,履行社會責任,占36%;排在第二位的是提高聲譽,溝通關系,獲取回報,占35%;排在第三位的是體現個人情懷,實現人生價值,占23%;另有6%的網友覺得是其他原因。
公益時報記者 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