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03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王會賢
(圖表來源于《政府讓渡空間背景下社工行業自律發展——廣東社會工作發展現狀調研報告》)
公益時報記者 王會賢
國際社工日前后,各地紛紛舉辦主題宣傳活動,社會工作成為輿論熱點。社工這一職業群體的現狀隨之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在各地的活動上,社工流失率成為熱詞。
難以忽視的數據
上海社會工作推進會上:上海社工年流失率至少兩成;深圳市推進企業社會工作交流研討會:2013年流失率19.8%;東莞市社會工作發展五周年系列活動暨2014年嶺南社工宣傳周:流失率一直在20%左右。
此外,《公益時報》記者還從廣東省社會工作師聯合會了解到,2011年深圳市社會工作者協會調查的數據顯示,深圳市在職社會工作者跳槽率約30%,平均在崗任期年限約為1.7年。深圳社工的流失率,2011年為17.6%,2012年為18.1%。2013年則是再創新高的19.8%。
數據背后的需求
流失的背后隱藏著什么?廣東省社會工作師聯合會廣東社會工作發展現狀調研組發布了《政府讓渡空間背景下社工行業自律發展——廣東社會工作發展現狀調研報告》,里面的諸多數據給出了一定的解釋。
截至2013年10月,廣東省社工機構數量約有450家(全國2000多家),是四川、上海、江蘇、北京等社會工作發展較快省市的5至8倍,約占全國總數的32%。但這些機構只有不到一成在農村設有項目點或服務點。廣州和深圳機構的增速分別達到年均65%和25%以上,規模最大的機構運營項目金額超過千萬元,最少的則只有幾萬元,社工人數最多達200人以上,不少機構已經發展到總部+分支機構的發展規模,在各地紛紛設立分支機構,最少1-2人,甚至少數機構有注冊登記之名卻沒有服務項目和社工人員之實。
自2008年我國實施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以來,廣東參考人數和取得專業資格證書的人數都逐年上升且連續6年居全國之首,截至2013年總共達到2.4萬人。
盡管如此,但從供求關系來看,各地仍普遍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社工需求空缺遠遠大于現有來自于省內外高校、轉型人才的供給。機構之間高薪挖人現象存在,深圳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說,在2012年流失的社工中,有大約30%是被周邊地區以提供優崗高薪優待挖走的。
流動的方向
高流動和高流失的狀態,在深圳、東莞、珠海等地尤其明顯。流動的趨勢特點上,基本表現為本土社工流動性小于省外社工,項目社工的流動性小于崗位社工,專業服務社工的流動性小于行政社工。此外,廣州、中山等地社工流動小于深圳、東莞、珠海等地流動,社工由低工資地區流向高工資地區的情況也客觀存在。
雖然社會工作總體還處于應該強化行業協同合作、共享資源的發展初期,然而,事實上是目前珠三角各地社工機構之間為了搶政府購買的單,弱化或者淡化了行業之間的交流,不少機構之間形成了惡性競爭者的關系。社工也在按照市場價格影響下流動,往往為了更高的一點工資,陷入高度流動的循環圈之中。
在市場競爭原則作用之下,在有限的政府招標項目、巨額的服務經費和相關法律法規的缺乏、政策漏洞的現狀下,各種背景的社工機構紛紛成立。優質社工機構與次優社工機構之間過度競爭,漠視合作,盲目“圈地”,“搶占地盤”,高薪挖人。這種挖人現象,不僅存在于同一個區域內的不同機構,也存在不同區域之間,如深圳與廣州之間,廣州與東莞之間。
專家觀點
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上海市社會工作者協會顧問 徐永祥:
應鼓勵社工正常流動
行業內的平行流動,比如最初由深圳往東莞流動,由先發地區往開出更好條件的后發地區流動,這種屬于正常流動,從國家層面來看應該是鼓勵的,對社工全面發展、個人發展、行業競爭、社會工作制度建設都是有利的。當然某個地區的統計里肯定會算作流失。
但社工向其他行業流動,特別是向事業單位和公務員這個序列流動,就反映出社工的社會地位堪憂。關鍵是收入低,我們的社會地位很大程度上是由貨幣來衡量的。很多人在面臨結婚生子的現實壓力時,就會往外轉移。有些人會追求成就感、價值取向,會留下來,還有的人本身家庭條件比較好,不太在意工資高低。所以我們看到很多流失的社工是家庭條件比較一般或不太好的,窘迫的經濟狀況迫使他們流向其他行業。
跟廣東比,上海比較弱,但跟周邊剛起步的江浙比,還是強一點,周邊有些地區社工機構還沒建起來,還沒有形成小范圍的人才流動趨勢。
民政部雖然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社區社會工作服務的意見》,但各地還沒有高度重視,沒有將其作為公共財稅體系建設的一個重要任務,沒有納入政府的財政預算中。現在很多地方購買社工服務用的什么錢呢?福利彩票公益金,這其實還是民眾的錢,不是政府的錢。
政府購買服務還沒有制度化,政府投入的資金有限,各種基金會、企業家捐助的也是鳳毛麟角。本來社工的理想狀況是形成政府購買為主,企業、基金會捐助為輔的資金來源模式。但我們基金會本身不發達,稅收制度又不鼓勵企業家向基礎的社會服務機構捐助。要解決社工的流失率,關鍵在政府這里,首先要實現政府購買的常態化,應該放在社會治理的新體制下看待這個問題。
廣州市社會工作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朱靜君:
體現一線社工的價值
廣州市現在有155個家庭綜合服務中心,還有一些醫務社工、企業社工,所以可以算出來廣州真正在崗社工大概三千多,持證社工有五六千人。廣州的流失率我覺得比別的城市少一點,但流動率比較高。
流失有兩個層面,一是不再做社工,去做別的行業,二是離開了廣州,還做社工。兩者的比例沒有具體計算,但估計別的領域流入社工行業的人才要比流出去的多。比如有些人在居委會考證進入社工團隊,有些人社工專業本科畢業后去了企業,后來還是認可社工的團隊氛圍,又回到了社工行業,我自己的學生就有好多這種情況。有些學生畢業時對我說不想選擇做社工,我說沒有關系。但我要求他們去考證,這樣你以后什么時候都有機會歸隊。如果不考證,就可能離這個行業越來越遠。
流失都是有原因的,很多人是因為房子、家庭的問題走的。外省的年輕社工,他的家鄉發展了起來,當他要結婚成家的時候,就可能選擇回家鄉做社工。我覺得這個沒有問題,就好像向外撒了一個種子。真正傷心灰心不想做社工了的,并不是很多見。
流動率是指,從廣州的A機構跳到了B機構,這種情況在廣州比較突出,這里是有原因的。比如剛畢業的學生,到一個家綜,合約簽三年。三年后呢?在這個機構沒有晉升的位置,家綜的管理層最多四五個人,包括主任、副主任和板塊負責人,其他都是一線社工。而薪酬是與崗位直接掛鉤的,一線社工薪酬,本科畢業持證上崗,起薪點3500元,每年會加一兩百,如果成為板塊、項目負責人,一下子就會加好幾百。所以,當年輕社工有了一兩年積累,就可以跳到別的新開項目去做負責人。
升職加薪是一方面,而年輕人考慮比較多的還有專業發展空間,如果是項目或板塊負責人,能夠獲得督導培訓的機會更多。所以我們不能只怪年輕人沒有靜下心來做事,是升遷制度還不夠明晰。我們有一個社會工作督導人才研修班,每年一屆,讓50個三年以上工作經歷的社工免費學習一年,拿到督導證。這個研修班,在同等條件下,我們會考慮跳槽少的社工。因為跳槽少的社工,工作經驗更扎實,而不是將時間用在適應新環境上。社工本身對這個條件是接受的,機構也很歡迎,這對機構的穩定性有好處。
但我對這種機構間的流動并不擔心,值得擔心的是所有社工都更想去當管理層。不可能大家都成為管理者,其實我們最需要的還是一線社工。福利待遇能否向一線社工做一些傾斜?能不能一線社工就做得很資深?比如香港就是這樣,很多人做了一輩子一線社工,很有價值,要讓一線社工看到希望。
大躍進的政府購買我不是很認同,這樣并不容易出成果,很容易出現劣幣驅趕良幣,應該從試點開始一步步扎實往前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