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3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張木蘭
北師大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
慈善為社會轉型打好基礎
●相關數字:1873.09億
除了全國接收的各界款物捐贈之外,有一些公益價值不容忽視。2013年我國籌集彩票公益金861.67億元,各類志愿服務的折算價值約22億元。中國公益慈善事業接收的各類捐贈和“準捐贈”總價值為1873.09億元(不包括獻血和器官捐獻的價值)。
這幾天上網可以發現,有幾件事情全世界都在討論。第一件是阿里巴巴在紐交所上市;第二件讓大家心情都緊張了一下,就是蘇格蘭獨立的投票;第三件事情是美國邀請中國參加反恐,網民都在議論,不知道該怎么辦。這幾件大事正在發生,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從慈善的角度,應該有一個特別的理解。
第一,我們人類的文明正在經歷著一場巨大的變革、巨大的轉型,這是因為2011年開始人類的GDP,就是咱們地球人造的GDP已經超過了70萬億美元,地球人口是70億,算下來就是人均1萬美元,2011年,這個是轉折點。大家知道人均1萬美元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人類生產出來的東西從基本保障人們生活的角度而言,已經夠了;意味著人類歷史進入了從來沒有過的發展階段,這個階段人們的思想、理念,跟原來我們不夠吃不夠穿時候的思想來比,發生了重大的、根本性的變化。比如我們理解伊拉克戰爭,傳統的教科書告訴我們,說雙方是為了石油而戰,有利益。現在我們不知道怎么評價了,因為世界已經發展到了一個階段,美國不需要為這個石油發動戰爭。所以,我們開始重新思考我們生活的意義,就是經濟進入了“善經濟”時代,大家想的不是爭奪,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大家都變得更好。
第二,到這個時候我們突然發現雖然人類有各種分歧,但是在慈善問題上存在普世價值。當大家坐在一起談一些大的問題時可能很難達成一致,但是談到怎么奉獻、怎么分享、怎么讓我們的生活更好的時候,卻可以平等分享,大家都是互相尊重的,在這里沒有敵我,大家普遍要行善,“行善”正悄悄地成為人類生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普世價值。
第三,當這樣一個發展水平,這樣一個意識形態都在轉型的時候,我們發現中國也處于一個重大的變革時期,中國社會進入到了社會體制改革年代。我們靠原來的經濟模式生產出來的東西,中國人消化不了,賣不出去了,于是全社會開始討論經濟轉型——要向社會服務業轉型,要向養老、向兒童、向各種各樣的弱勢群體服務轉型。我們靜悄悄地迎來了一個慈善時代,就是“善經濟”時代。沒有善,我們是做不好我們的經濟的。
我曾在一個會議上討論,說日本為什么可以把老年人用的筷子發明了一千多種,稍微變形到中國就供不應求。我們中國人用了幾千年的筷子,為什么我們沒有想到可以改變形狀搞發明。所以,我覺得是因為我們還沒有轉過來,只有轉,我們的產業、我們的就業、我們的整個經濟形態和社會形態才會有大的平和的轉型。
在這個時候,我們評價一下中國慈善事業的戰略地位。中國慈善其實是在為整個中國社會的重大轉型,或者說是軟著陸提供一個最好的基礎,打開一個最好的通道。我們現在做慈善的,用傳統的話說,我們倒是先進的生產力的代表者。我們告訴社會,對人要尊重,對老年人、對兒童、對社會要尊重,尊重你才會有產業,你才會有創意,你才會占領市場。如果不尊重,不管你再大的企業,一樣會垮掉。這是什么樣的慈善?這是和商業聯系著的慈善,這是有重大社會價值的慈善,這是一種公共慈善,它躍出了傳統的個人積德行善的那樣一種范疇,對經濟、對文化、對社會產生著一種重大的影響。我們意識到我們的重要作用了,接下來就是要把各個環節聯系起來,發揮我們的作用。
(本報記者 張木蘭/據論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