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8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張木蘭
項目官員 小柔
“鴻芷環保公益氣氛濃厚,是帝都各個環保公益組織的后花園。鴻芷讓環保公益不再遙遠和抽象,可吃可喝、可看可聽、可觸摸,開放你的五官,只要進門就是一場文化之旅。”
鴻芷咖啡館設置了一個體驗和傳播環保公益文化的公共空間
8月16日,生存沙龍·聊聊十面霾伏中火起來的空氣凈化器;8月17日,反思沙龍·劉敬文:叫不叫社會企業很重要嗎;8月22日,《綠色創業匯》之三——從失敗的案例談談創業的心得;8月26日,反思沙龍·美國律師如何解決一起石棉污染案件……一個8月,在北京,共有12場與環保和公益相關的活動選擇在鴻芷咖啡館舉辦。
與其說是咖啡館,鴻芷更接近一個體驗和傳播環保公益文化的公共空間。鴻芷內設“五館一庫”:提供咖啡館式的休閑飲品服務、會館式的會議聚會體驗、博物館式的環保公益文化展示、圖書館式的圖書收藏和借閱、行動者組成的“真人圖書館”以及一座環保影像庫。
在我國,環保一線活躍著幾百家專業組織,但存在的問題是:他們離公眾太遠了。有些環保組織雖然積累了不少志愿者,但仍缺乏有效的途徑向外界傳遞機構信息。怎樣才能把環保組織的專業知識、行動精神和關心環保的公眾連接起來?怎樣才能為關心環保的人士提供一個既可以傳播文化又能休閑娛樂的平臺?
2013年初,在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的資助下,鴻芷的創始人偉亞和小柔完成了從意愿到現實的抵達。“我希望做環保的人能在固定的空間里和社會常規地互動,為環保行業與社會建立起頻繁的聯系。當然,我不奢望所有人都關注環保,只想在眾多活動中挑選出對環保感興趣的公眾,慢慢積累。只要他感興趣,他會來一次來兩次。我們舉辦沙龍會選擇有趣的、能和公眾拉進距離的活動,通過持續的活動,形成一個社群,讓支持環保公益的人有一個活動交流的平臺。”做過五年環境記者的偉亞并不急于求成,他說鴻芷的氣質和韻味需要不斷地積累。
而這家在成立當年就舉辦了130多場環保公益活動的咖啡館,在申請資金支持時,卻讓基金會無比糾結。
阿里巴巴基金會工作人員陳卓回憶:“我們的項目評審委員會對這個項目的關注程度遠遠超過其他項目,鴻芷確實也遠遠超出我們對公益項目的理解范疇,但也正因為如此,這個項目激發了我們探索無限可能的欲望。慢慢地,我們看到了鴻芷做跨界融合的可能,搭建公眾和公益之間橋梁的可能。”
(張木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