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8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張明敏
8月4日,魯甸震后第二日。
來自云南昆明一家公益組織的楊曉宇已經被堵在進入魯甸震區的門口接近6個小時。與此同時,前方還有一條通往震區另外一個鎮的公路并未擁堵,但因為不知道那里的求救信息楊曉宇不敢貿然前往。在楊曉宇車的后方,還綿延著數百米的車隊長龍都處于等待之中。
震區的信息對災后救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誰來提供這些信息呢?
為信息對稱而生
其實,早在8月3日地震當天,一款基于互聯網救災而創設的救災地圖就在晚間時分已經上線,它有著一個好聽的名字——“益云”地圖。這款地圖的成功上線,能夠幫助像楊曉宇一樣的救災團隊,起到很好的災情預報作用。
該款地圖上線突破了以往信息被刷屏的劣勢,每一個救災信息都在冗長的信息海洋里成功突圍,并被在同一個平面呈現。接下來的幾日,災區訴求、外部馳援、交通指揮等各種信息紛至沓來,而在這次救災的后方,北京的一家中關村企業里,一個才10個人的團隊忙得熱火朝天,這里是益云的總部,每天由這個團隊收到和發出的救災信息達到上千條。
“益云”地圖的成員一般在電腦上會打開多個窗口,同時監控著屏幕上隨時變動的信息,而在前方一個近2000人的志愿者團隊就成了“益云”地圖在災區發現救援信息的眼睛。
“一般我們收到信息后,會將信息分成三個類別,已核實、待核實、未核實,這種信息分類的方式有效避免了使用者錯亂,已核實信息就可以當即使用,未核實信息需要等待,此時就不會造成救災盲區和盲目救災。”一位“益云”的員工說。
“地圖”的草根特色
志愿者提供的信息非常多,這其中也有不少是虛假信息,一旦虛假信息被傳播,對于在災區救援的機構和等待救援的民眾將是致命的打擊,虛假信息浪費時間和人力成本,將給生命救援添堵。
面對虛假信息,“益云”地圖如何才能成功幸免?“益云”做了卓有成效的準備。
“信息的虛假也不是人為故意的,可能是他沒能充分了解就發出了,但在救災面前沒有辦法,我們核實為虛假信息后,將會對發信息的人封號、拉黑,他將不能再次發送信息,我想對于救援信息的發送應該是有一定的標準和規矩的。”“益云”地圖創始人萬濤說。
救災過程中偌大的信息量,“益云”真的能夠成功幸免嗎?
“做到100%那是不可能的,畢竟信息量太大,但可以盡可能使虛假信息出現最少,即便是出現也只是在‘益云’地圖上呈現為一個點,不會像微博、微信一樣轉發造成大面積的傳播,如果有用戶舉報我們也會盡快核實刪除。”萬濤補充道。
目前,“益云”正在開發救災地圖2.0版,包括移動客戶端,未來根據注冊用戶的不同角色(媒體人、志愿者等),除了看到統一界面的地圖展示,還可按不同需求瀏覽不同信息,“益云”甚至可以自動生成數據分析簡報。(張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