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9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張金臣
“志愿者”這一名詞,正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公眾面前;在他們的影響下,公益精神也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接受。志愿者希望在公益活動中傳播正能量;志愿組織渴望資源以幫助更多的受助群體;政府需要管理并引導這些公益行為;而企業則更多的通過各種方式支持和推動社會公益的實現,體現自身的社會責任。正因社會各方不同的訴求,“志愿者打卡器”應運而生,為公益搭建了一個互通有無的資源共享平臺。
從發達國家來看,保障最基本的需求會使志愿者制度得以完善,公益組織得以良性持久發展,從而整個社會都能從中受益。志愿者及公益組織所需的補貼、活動資金、公益證明文件,不僅需要依靠政府力量,更需要更為堅實的企業力量的支持。
在志愿者打卡器的平臺上,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公益服務鏈。由企業捐助公益項目,志愿者組織招募志愿者為受助人群服務,最后對公益項目進行評價。
為了便于企業資金、志愿服務的互相轉換,志愿者打卡器引入了“公益時間”這一概念。志愿者提供的志愿服務以公益時間進行量化,企業購買志愿服務回饋社會,量化展現自身的社會責任,贏得公眾的信任,提升企業品牌美譽度。
截至目前,僅半年多時間,通過志愿者打卡器上的6萬余名注冊志愿者已經產生了超過16萬小時的公益時間,參照人社部每小時人均工資標準,相當于創造了約320萬元的社會價值。據民政部印發的《中國社會服務志愿者隊伍建設指導綱要(2013-2020年)》,力爭到2020年,注冊社會服務志愿者占居民總數的比例達到10%。屆時,志愿者們將會產生更為可觀的社會價值。
而志愿者打卡器作為志愿者的入口,通過對志愿者公益活動的大數據進行分析建立用戶行為模型,以公益時間交易為主,并將逐步衍生出公益微電商、大學生創業、公益品牌孵化等出口業務,逐漸形成閉合商業模式。
能力有多大,責任就有多大。有遠見的企業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可以打造良好的品牌口碑,提升公眾信任度,同時有助于提升員工使命感、幸福度,使企業團隊更有凝聚力。這正是企業自身長遠發展的必然要求。
(張金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