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30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張明敏
2014年對于“希望工程”中國這個最老牌的公益項目來說顯得有些特別,這一年希望工程正好25歲,中國青基會于1989年10月發起實施希望工程,是我國社會參與最廣泛、最富影響的民間公益事業。
25年間,國人的慈善意識伴隨著希望工程逐漸成長,帶著累計募款100.72億元、為農村貧困地區援建了18396所希望小學、資助貧困生490多萬人的成績,希望工程步入了下一個階段。
一次考察誕生“希望”
1986年,共青團中央派人在廣西柳州地區進行為期2個月的調查,結果發現:柳州地區下轄的金秀瑤族自治縣共和村全村人口2000多人,在1949年解放后距當時37年間再沒有出過一名初中生,輟學率達到90%以上。
緊接著,1988年,共青團十二大召開,會議通過了體制改革決議,決定成立共青團中央事業開發委員會,當年委員會的工作內容之一就是籌辦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簡稱“中國青基會”),并將慈善公益定義為基金會的發展標簽。
當時做什么類型的公益項目成為中國青基會首要解決的問題,而早在1986年廣西柳州地區的那次調研為這一問題找到了工作方向。
徐永光是當年參與調查的隊員之一,他在1988年被委任為中國青基會首任秘書長。那次考察后,柳州地區金秀瑤族大山里孩子渴望讀書的眼睛始終在徐永光腦海中閃現,最終徐永光和他的團隊商議后,一個寄托未來無限美好的名字躍然而出——“希望工程”。
轉變:推行食育教育
2011年11月,一項旨在改善貧困地區農村學生營養不良狀況的“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正式實施,這項計劃覆蓋了680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2300萬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中央財政為學生提供營養膳食補助,標準為每生每天3元、全年600元,全年總計支出160億元。
但中國青基會伙伴三部的古嵐團隊調查發現,孩子們每天補貼3元按標配吃上了雞蛋、面包和牛奶,但每天都吃同樣的食物,孩子們有些吃不消。而另一份調查似乎也印證著古嵐的想法。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2010年發布的《2010農村學校供餐與學生營養評估報告》顯示,中西部貧困地區兒童營養攝入嚴重不足,受調查的學生中12%發育遲緩,72%的學生上課期間有饑餓感。
2014年,青基會已在河北等地開展美味菜園的標準配置建設,并專門為此編寫了一本名為《食欲》的課程,幫助學生和老師更好地了解營養方面的知識。
震后:搭建板房學校
今年8·03魯甸地震后,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僅用3天時間就在震區建起了第一所板房希望學校,讓災區孩子們有了臨時的居所。板房學校的建設,對青基會來說并不陌生。此前,在汶川地震、玉樹地震、蘆山地震后,青基會都為災區建設過板房希望學校。截至目前,青基會已經為魯甸地震災區建設了4所希望學校共計55個板房校舍。
根據以往“過渡安置”階段至“災后重建”階段的安排計劃,板房希望學校的搭建將會一直持續到希望學校永久性校舍的建立,板房學校還構建了“板房教室”“學生資助”“快樂電影”“希望廚房”“希望社工”五位一體的震后援助體系,不僅覆蓋了全校503名學生和36名老師,當地村民也被納入這一援助體系。
按照以往的經驗,到真正建成永久性校舍還需要1至2年的時間,這個期間學習的孩子們都將在板房學校生活、學習,時間周期長、跨度大,中國青基會已將板房學校作為公益項目承載的平臺,今后將會撬動更多資源。
未來:最大一筆原始基金落戶
“希望工程”站在新起點上,必然有著新計劃,朝著公益方向繼續前行,而這些新計劃也同樣關注著政策性的缺位。下一步,中國青基會準備推出“微校計劃”,走“點包村”的教育扶貧模式”。
“‘微校計劃’已經準備了好幾年,現在是正式推出的時候。原先都是選擇一些村級小學進行希望小學建設,現在要將目標下移更加深入,選擇村級以下的那些教學點、教學屯來投入建設,這里承載著更多基礎教育的希望。”涂猛說。
為了配合“微校計劃”,“希望工程同e課堂”將選擇在農村建立網校,將縣城里甚至是市里的優秀教育資源通過遠程方式輸送到村小和教學點。
2014年,中國青基會歷史上最大一筆原始基金,旨在激勵青少年用科技創造希望的“小平基金”也正式落戶中國青基會。1990年9月5日,鄧小平為“希望工程”題名,并兩次向“希望工程”捐款。2014年,以鄧小平140余萬元稿費成立的“小平基金”落戶中國青基會。
2015年,中國青基會擬將“小平基金”本金擴充至2億元,即在140余萬元的基礎上,中國青基會注入1.1億元非限定性凈資產,同時向社會募集9000萬元,構成2億元的種子基金。種子基金的收益部分和社會后續捐贈資金,將根據小平同志的遺囑,用于青少年科技創新獎勵活動。
與此同時,“2014希望工程圓夢行動”在今年7月接受茅臺集團再次捐資的1億元,以幫助2014年剛剛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農村貧困家庭的新生圓夢大學。
(張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