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7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張明敏
本報記者 張明敏
10月22日,“中國創翼”(2015)青年創業創新大賽全國總決賽在北京舉行,從2015年2月10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主辦大賽以來,共有來自全國3050余個項目參賽,經過8個月角逐,最終20個項目進入決賽(10個團隊組、10個企業組),賽事結束達成意向資金近3億元。
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出席當天活動。馬凱強調:“希望各人民團體、社會公益組織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發揮各自優勢動員社會力量關心支持創業、創新工作,共同助力創業,使創新者茁壯成長。”
值得一提的是,首屆“中國創翼”大賽中除了傳統商業創業項目外,也出現部分公益創業項目,雖然占比不多,但使得“雙創”活動中流淌起公益的血脈。
決賽中的公益創業項目
“盲人電子眼”項目第4個出場,卻拿到了560萬元的意向投資。而這一項目的設計者是個正在河北邯鄲上研究生三年級的學生,在眾多的商業創業項目中,他卻選擇了公益創業項目。
2013年,還是河北省邯鄲市河北工程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研一學生的李永乾,偶遇一位盲人拿著盲杖向前步行,前方已有一輛停駛的汽車擋住了去路,盲人繼續前行,無意中將盲杖敲擊到前方車輛招致駕駛員下車盤問。盲人生活的境遇令李永乾有些不悅,他試想著能否將盲杖進行改良,變換更多功能,從而增加盲人出行安全。
回校后,李永乾急忙將這個想法告訴了自己的導師,導師提出在馬路上先行調研。李永乾二話沒說,立刻拉上幾個小伙伴騎上自行車在河北邯鄲街頭開始轉悠,路遇拿著盲杖步行的盲人就開始“跟蹤”,并拜訪邯鄲全市的盲人機構進行資料收集。
經過與團隊成員商討,李永乾最終將方向定位為設計一款帶有超聲波、萬向輪和GPS信號定位于一體的盲杖桿,解決盲人出行受阻的尷尬。
很快,李永乾和同校的3個研究生、4個本科生組成的盲杖設計團隊誕生了,李永乾給這個盲杖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作“盲人電子眼”。
按照設計思路,通過在盲杖上設定超聲波傳感器和GPS定位儀來解決原有普通盲杖技術不足。
“原有盲杖大多為一根棍子,完全伸出也只能接觸方圓不到半米距離,但在盲杖上設置超聲波接收器,能夠使得盲杖感觸范圍一下子延伸到3米,在3米內就能告知盲人前方有無物體,有足夠時間使得盲人做出反應,這樣一來極大地保障了盲人出行的安全性。同時,我們與北斗衛星公司進行數據合作,通過GPS定位,能夠使家屬清楚地知道盲人所處的方位,這對于緊急情況救援很有幫助。”李永乾在接受《公益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盲人電子眼”很快被學校推選進入“中國創翼”大賽,直至決賽。
“國家發展已經步入快車道,商業創業和公益創業應該同等重要。將平時所學知識貢獻給創業項目并學以致用,是對自身的一次很好檢驗。通過創業能夠使得特定弱勢群體得到幫助,也使得我格外幸福。當然,選擇公益創業,并不意味著不計成本,也會將一定經濟效益考慮其中,大賽融資結束后,我想更多的是靜觀市場反應。”李永乾說。
12家機構560萬意向投資
10月22日,“盲人電子眼”項目第4個出場路演,最終融資獲得了現場12家風投機構,共計560萬的意向投資成績,這個數字對于目前身份還是學生的李永乾來說有些出乎意料。
在他看來,大賽后融資100萬就已經算得上達到預期,但作為項目后續研發以及投入則可能需要更多資金,560萬的意向融資額度算得上一個勝利。
“100萬是基本目標,項目可以啟動,如果大于這個數字可能走得會更遠,通過不斷融資來推動這個項目進展,這樣一來項目公益性也較好實現。”李永乾說。
即便李永乾現在的身份還是學生,卻一點也沒有輸給職業創業者。但在李永乾看來,市場不會因為公益創業而對創業者特殊對待,同樣需要接受市場檢驗。
項目研發進度、市場推廣、股權結構比例都被他制定完畢。
按照李永乾的計劃,項目研發將被分為一、二、三期進行,更多研發將在后續逐步推開。而股權比例,也已經按照自身持股比例、合伙人股權比例、機構投資者股權比例被劃分清楚。“李永乾將在7人創業團隊中股權占比65%”。而推廣計劃,李永乾希望通過首批融資金額將“盲人電子眼”項目啟動,然后與地方政府、殘聯和社區合作,通過售賣、贈與體驗同行的方式推廣,免費發送“盲人電子眼”盲杖體驗,同時進行市場銷售靜觀反應。
作為場上為數不多的公益創業項目“盲人電子眼”項目的意向投資方,風投機構財商財富金融集團作為12家風投機構中的代表與李永乾簽訂了投資意向100萬元人民幣,希望推動項目前期啟動。
胡林峰是財商財富金融集團創始人。他在接受《公益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之所以選擇‘盲人電子眼’項目投資,項目具有商業價值是一定的,但背后的更多公益價值我們不能忽略,通過商業手段融資來更好推動公益創業項目發展,這樣能夠使得公益創業項目可操作性更佳,可持續發展性更強。”
“‘盲人電子眼’項目我們將按照意向投資100萬的資金,股權占股比例在20%,不會再大于這個數字。”胡林峰補充道。
公益創業更需“有名有實”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現在已經成為創業趨勢,各地舉全力支持,打造濃厚創業氛圍,大有大舉躍進之勢。
但在專業風險投資機構看來,一些“雙創”項目更多有名無實,大多打著創業旗號,項目并不具備實操性。
作為專業性投融資機構,胡林峰創立的財商財富金融集團已與國內眾多社會組織建立起合作聯系,并利用商業機構的專業手段幫助慈善機構進行融資。
在他看來,全國各地都建立起不同類型的孵化器,商業、公益均有,但實質上可操作性上并不強。
“民政部門在各地建立起的社會組織孵化器,更多提供一個辦公場所和一些基本團隊啟動資金,但作為公益機構更多還是希望得到可持續發展的資金來支持機構長期發展,但對于一個剛開始的機構,即便有著好的公益idea,向社會融資也不是一個簡單事情。這樣一來,注冊為社會組織的機構為了自身持續發展不得不進行融資,而有一些為了迎合融資,就改變了機構的公益宗旨,最終變為披著公益名義的商業機構,有些甚至幫助旗下機構銷售產品,這就變成了一個公益圈的圈層營銷和人脈營銷,完全偏離了公益的方向。”胡林峰對《公益時報》記者表示。
“大眾對于公益市場的融資并不是勇于買單的現狀與公益機構的公信力、自身項目定位和公民社會發展有著很大關系,改變可能需要一個長期過程。”胡林峰補充道。
“公益創業”VS“商業創業”
根據《中國青年公益創業調查報告》數據顯示,商業活動的收入占總收入50%以上的公益創業組織占42%;商業活動的收入占總收入50%以下的公益創業組織占44%。有將近一半的公益創業組織商業活動收入超過50%,公益創業組織以市場化運作手段獲取一定的利潤,采用企業化的經營方式,其收入來源具有明確的商業性。
王方圓是公益組織北回歸線愛心協會的發起者,2014年被青年恒好公益創業行動推薦參加天津舉辦夏季達沃斯論壇,在他看來公益與商業間的界限逐漸變得不再那么明晰。
“行業間的界限變得越來越小,商業和公益也出現了更多更新的合作模式。只有更加擅長整合跨界的資源,公益機構才能探尋到更加可持續的模式,撬動更多的利益相關方來進一步推動社會福利事業的發展。商業化運作與盈利可以使公益創業者擺脫對捐款的依賴,減輕政府推動社會福利事業發展的重負。”王方圓說。
牛津大學公益創業研究中心認為,公益創業具有市場導向性。“市場導向性”表明公益創業的績效驅動、競爭性和前瞻性。雖然公益創業和商業創業最大的區別在于經濟效益還是社會效益優先,但是公益創業為了獲得可持續的發展,必須以商業企業的方式運作并獲取利潤。公益創業把經營性收入放在首要位置,利潤和盈余是組織及公益事業發展的保障,也是公益創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