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7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宗族的賑濟救助主要是指宗族組織以其共有財產或宗族成員以其私人財產在一定的情況下,對宗族的特定成員或全體族眾給予物質幫助。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宗族成員因貧困或災荒流離失所,客觀上維系了宗族組織的穩定,避免了社會的動蕩。宗族組織開展賑濟救助活動一般有兩種形式:一是私人救助,即宗族成員以其個人的俸祿、賞賜或其他個人財產對族眾進行物質幫助;二是義莊救助,主要是指宗族組織以其共有財產——義莊為基礎,對其成員進行物質資助。
賑濟災荒的重要力量
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多發的國家,水災、旱災、蝗災在歷史上多有記載。再加上長期以來脆弱的小農經濟,使得普通民眾在遭到災害襲擊時,往往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因此,我國很早就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救災體系,而宗族組織進行的賑濟救助是救災體系鏈條上不可或缺的一環。在災荒發生時,宗族組織往往根據自己的能力,本著一種天然的血緣親情傾力救助。
宗族進行災荒救助采用多種方式。賑濟谷米是主要的方法,如清代宜荊地區陸氏《崇德堂條例》中載有:“倘遇歲歉,將米谷賑饑。”有的宗族采用借貸糧食平抑糧價的辦法救助族人。如康熙十八、十九年宜興荊溪兩縣遭遇水旱,陸坦奠至溧陽社渚借米200石,“遍貸族人,雖不費而人實蒙其惠”。明代福建甌寧黃懋誠,為縣學諸生,樂善好施,每遇歲歉,則施粥散粟平糶等等。
通常,救助多是在宗族內部依照血緣關系的遠近施與,但由于宗族鄉里特有的緊密聯系,有時也惠及鄉鄰姻親。如蘇州吳氏義莊的《備荒田記》中記載就表明宗族的災荒救助已經不僅限于同宗了,“夫以五頃之入,供我五服貧者之需,似亦足矣。而又益之以百畝者,則以水旱之虞也。戶下業田雖非盡出卑下,而卑下者十之三,畏旱者十之三。倘值炎傷,將以何者行吾義乎?故又備荒田百畝。五歲之中,幸而皆登,則積之以備一歲之歉,即遭二歉,亦可支其半,則此田之入,尤不可目為羨余之物而輕用之者也,……合我子姓而不限五服,推及閭里而不限一姓”。
救助貧困體現宗族溫情
貧困救助是宗族救助的一項基本內容,它以生活困難的族人為救助對象,保障這些族人的基本生存和生活需要,體現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族組織所帶來的濃濃溫情,有效地達到了“收族”的效果。
宗族貧困救助的對象,開始主要是無人照顧的老人和孤兒,后隨著宗族救助體系的完善,到明清時,貧困救助的對象已經擴大到宗族內部需要幫助的多數族人。如《吳江族氏義莊規定匯錄族氏義莊贍族規條》中所述,貧老無依年在60以上者(就赤貧而言)、寡居家貧堅守苦節者、身有廢疾無人養恤者、少孤之人家貧不能存活者都是宗族貧困救助的對象。彭氏的救助對象便逐步涉及到族內的貧困產婦,“族中生產,不論男女……其貧乏者,支錢千文”,以及失業處于極貧狀態的人家、“嫁女無力者”、“娶婦不貲者”、“病故無力成殮者”和“棺木停厝無力辦葬者”等。
貧困救助以發放糧米和衣物等基本生活資料的方式進行。如《重修古歙東門許氏宗譜》記載:“節婦孤兒與出嫁守志,以及貧乏無依者,生有月糧,寒有冬衣”。有的宗族也根據實際需要給予銀兩等補助,如喪葬費用、婚嫁費用等。這些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適當方式進行的貧困救助,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族人的困難,強化了宗族成員對宗族組織的依賴性,以及宗族的凝聚力。
教育資助延續宗族聲望
對宗族子弟進行教育資助是宗族賑濟救助活動的另一個很重要內容。自隋唐起,科舉成為庶族地主晉身統治階級的主要途徑,一個家族的興衰與其宗族子弟能否取得功名有著極為重要的關系。因此,在光宗耀祖和彰顯家族聲望觀念的驅使下,很多宗族開始有意識地對族中子弟給予資助。這些教育資助,義莊成立前多為零散的個人資助,義莊成立之后則根據實際情況開展對宗族教育的資助。
義莊助學的方式多種多樣:一、建立義塾是最常見形式,很多宗族都建有自己的義塾,用以招收族中子弟。如吳江施氏義莊設家塾一處,“凡族中幼稚子弟均可入塾肆業,俾受普通教育”。明代宜興徐氏,“撥已田千畝以贍其婚喪服食之費,曰義莊。又以為養之不可無教也,爰置學一區,曰義塾,歲延有學行者一人為師,凡族之來學者,束修食用咸取給義莊”。二、對族中貧寒子弟求學當中遇到的實際困難,給予特殊津貼。如吳江凌氏“子弟學習工商業,實系無力者,準給津貼三年,年貼銀四元”。對于參加科舉考試的宗族貧寒子弟,宗族往往資助路費。如常熟王氏“族中有志進取無力赴考者,縣試,給銀一兩;府試,給銀二兩;院試,給銀三兩;入泮,給銀十兩;科試,各給銀三兩;補廩,給銀十六兩”。三、對學有所成的中試子弟進行獎勵。如王氏義莊“省試,給銀十兩,中試,給銀二十兩;會試,給銀二十兩,中試,給銀四十兩”。
(據《鳳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