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28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李慶
眼下,用百度搜索“公益創投”四個字,得到的結果將近200萬條,可見公益創投在國內的熱度。這種始于上世紀最后幾年的非傳統慈善手段,在2007年前后被引入中國后已在全國遍地開花。
今年初,民政部副部長顧朝曦日前在《求是》雜志發表署名文章,明確要求“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直接資助、以獎代補、公益創投等方式,支持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肯定了公益創投的作用與地位。
但在中國,公益創投的定位還不甚清晰,是更偏于公益的創新手段還是商界投資的新理念,目前并沒有統一的定論。從實際來看,國內的“公益創投”不外乎兩種。一種是由地方政府主導,主要以項目大賽的形式遴選項目,并給予獎金獎勵;另一種是創投基金、基金會等發起,挑選出特定氣質的公益人,給予資金、技能、人脈等支持,助其成長。
在國內各大基金會、公益機構以及商業組織發起的公益創投項目、公益孵化器林立的今天,我們有必要在這些有所差異的做法中推舉部分典型案例,審視公益創投在中國的發展路徑,一來聚各家之長,二來發現尚未解決的問題,共促發展。
■ 本報記者 李慶
7年來,恩派在國內以公益創投的方式大面積扶持公益項目或機構,圖為在東莞舉辦的首屆東莞公益創投活動項目展示會
恩派:國內代表性機構
作為一個公益支持性組織集合體,恩派(NPI)從注冊的第一個機構——上海浦東非營利組織發展中心開始,就以“助力社會創新,培育公益人才”為己任,旨在為初創期和中小型民間公益組織提供切實的支持。7年間,恩派共扶植了千余家公益組織。
恩派公益創投的起源與發展
“在恩派成立的早期,為了給草根組織籌資,我們借鑒了國際的各類創投模式,用公益創投大賽的方式讓企業以項目為載體資助公益組織發展。比如‘聯想公益創投’,由聯想集團出資千萬,用公益創投的方式去資助草根組織的發展。這樣不僅可以激勵真正投身解決社會問題的公益團體,而且經過量化指標測算,公益創投在提升企業品牌內涵層面的貢獻遠超出等量廣告費投入。”談到公益創投的起源,恩派非營利組織發展中心副主任王維娜告訴記者。
從2007年起,恩派的這種“公益創投大賽”的方式引起了各界廣泛認同,除了最早的聯想,之后又與康師傅、英特爾、淡水河谷、帝亞吉歐、招商局等企業合作,托管的公益創投資金超過5000萬,資助的公益項目近300個。為數千家民間機構提供成長支持服務,培訓公益人才過萬人,為公益機構籌集超過3億元人民幣的運作資金,涵蓋扶貧、教育、環保、青少年發展、助殘、社區服務、社會工作等諸多領域。
談到公益創投的概念,王維娜介紹道:“早期公益創投是為初創期和中小型的公益組織提供‘種子資金’、管理和技術支持。通過與被資助的組織建立長期的合作伙伴關系,幫助其完成創業期的階段性目標,并通過社會資金整合間接地幫助解決社會問題,達到促進組織能力提升和模式創新的目的。”
“公益創投在運作方式上同商業投資行為有一定相似之處,它與商業投資本質的區別在于其投資目標的非營利屬性,即:公益創投對投資回報的解讀更多的集中在被資助對象的成長性及其社會問題解決的有效性上。”王維娜說。
早期的“高參與度捐贈”模式
說到投資模式,恩派非營利組織發展中心發起人、主任呂朝認為,恩派前些年所開展的公益創投的做法更像是高參與度的捐贈或者公益招投標,就是以扶持為主不求回報。但是,公益創投應該呈現新的動向,從傳統的輸血式的公益,向營造公益造血機能的有益探索。
呂朝所說的高參與度的捐贈及公益招投標,就是恩派早期開展公益創投的兩種模式。
第一是和企業合作的模式。由企業來出資支持草根公益組織,恩派采用公益創投大賽等方式來操作整個創投計劃全程。
在與企業的合作過程中,恩派有自己的一套指標體系。事實上,一家公益組織要真正成為公益創投的資助對象,需經過項目的篩選及評審、核定投資方案、資助方決議、簽訂資助協議、項目跟蹤管理、成果展示等流程。“除了給予資金支持以外,恩派需要用自己所掌握的資源幫助資助對象去發展壯大,為投資對象梳理業務的同時,要幫他們在財務規范、團隊管理的制度和流程優化、項目設計、能力建設、市場開發、計劃完成度、階段性評估、成果展示等方面給予‘陪伴式’服務。”
第二是和政府合作的模式。自2008年公益創投的做法較為成功之后,恩派將其推薦給了上海市民政局,上海民政局在肯定的同時,拿出了千萬量級的資金在2009年發起上海社區公益項目大賽,自此開創了民間公益組織同政府合作推動政府資金資助社會服務型機構的模式。之后恩派又和蘇州市、東莞市、深圳市、北京市等眾多政府合作,同全國各地有意發展社會組織的相關部門一起掀起政府資助公益組織發展、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潮流。
無論是企業創投還是政府創投,大部分選用的都是公益創投大賽的方式。此外還有一些公開招募或招標,分別依據資助方向,用專業指標體系測評的方式優選出被資助機構。“不管是企業還是政府,都希望資助到的是能夠明確看到潛力,具有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社會效應更易被驗證的機構解決方案,特別是已經具備一定品牌效應的公益項目或機構。”王維娜告訴記者。
恩派公益創投的第三種模式
早期的恩派通過與企業及政府的合作模式開展公益創投,然而,資助對象中不乏存在一些不能夠明確看到潛力,且不具有市場競爭能力的草根機構是企業和政府支持以外的。為了資助這類草根組織,恩派于2015年成立了非公募基金會“恩派基金會”,旨在支持恩派體系創新并扶植國內的初創期社會創新型組織。同時,考慮到處于成長期機構的資金需求,基金會下設了一個基金,該基金在推動一個公益創投計劃,以社會投資的機制推動有潛力的社會企業實現快速發展。
該基金為“恩派公益創投基金”,引入社會影響力投資,包括LGT影響力投資以及其他幾家投資方共同組建資金池,用恩派多年來所積累的標準,去資助一些真正有潛力、有價值、將來可能參與到社會問題解決、參與到市場競爭的社會型企業。這種模式便是恩派公益創投的第三種模式。
“恩派計劃嘗試借鑒商業領域的投資視角,以參股的方式獲得投資回報并回饋到基金中,可使得機構形成造血機能之后保障基金本身得到可持續發展。不過該基金去年剛成立,還處在一個探索階段,仍需要長期的打磨。”王維娜介紹說。
創投行為本身 并不是100%成功率的
恩派在公益創投方面經過多年的努力,像新途、手牽手、青翼、WABC、歌路營、樂齡、百特教育、瓷娃娃、雷勵中國、愛有戲、益眾、十方緣、綠主婦等機構已經成為中國公益領域的知名品牌。有些機構甚至在國際上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以致聯合國的有些項目都在向它們拋橄欖枝。
但是,創投行為本身并不是100%成功的。一般情況下,委托恩派運營的政府創投及企業創投的周期為12至18個月,經過這個周期,機構都會發生根本性變化,這其中不乏一些不成功的案例。“這里面有幾個因素總是為創投行為帶來不確定性,一是創業者對自身及外界壓力的承受能力;二是創業過程中不可抗風險;三是機構的業務未經市場驗證,對需求的預判失當。因此,我們只能在經歷多年的實踐不斷總結出未來創投操作方面規避這些風險的方式和手段,將這些風險降到最低。”王維娜介紹說。
公益創投為行業帶來的影響
談及恩派多年做公益創投為行業帶來的影響,呂朝告訴記者:
首先,我們改變了企業投入公益慈善的方式。和聯想的持續合作,發掘出了大批的年輕社會創業者。以往的企業選擇公益的方式大多是類似希望工程、大災大難捐款等,而這種資助草根組織的行為是從我們大規模做公益創投開始的。
其次,恩派還跟電視臺合作,如上海東方衛視、旅游衛視、中央電視臺等,一方面挖掘出了很多好的項目及組織,更重要的是在行業內起到了很好的傳播及倡導的作用。
最后,我們和上海民政局的合作開辟了政府購買草根組織服務的先河,此后,財政部委托民政部投了2億元來做全國范圍內的政府購買服務,如今政府購買服務已在全國各地蔚然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