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3 來源 :中國網??作者 :
6月13日,騰訊主要創始人、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發起人兼榮譽理事長陳一丹在2017中國互聯網公益峰會上發表主旨演講時表示:中國互聯網公益十年最大推動是讓公益人人可及,讓公益變成了一種日常生活方式。未來的互聯網公益,在于心智的運用、人機協同、保持組織形態和心態的開放。
各位公益同仁、媒體伙伴、網友們:
大家好!非常感謝大家一起參加第二屆中國互聯網公益峰會,今年也恰逢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成立十周年。
過去十年,騰訊公益平臺累計捐款18.9億元,1.1億人次,參與QQ和微信捐步達2.9億人次。在各位公益同仁的共同努力下,騰訊公益已經成長為世界上最大的互聯網公眾慈善籌款平臺, 這是技術和人心結合產生的化學反應。
過去十年,中國人均GDP從2007年大約3000美元增長到2016年的8860美元,跨越3000和8000美元兩個門檻。人們從步入小康,到消費升級,從追求溫飽,到追求幸福。
騰訊公益平臺的崛起、中國互聯網公益的領先,都是隨著國家的強勁發展一起成長起來的。過去十年,我們還見證了互聯網對生活、經濟各個層面的滲透,也見證了互聯網科技本身的迭代。 不過,對于互聯網公益事業而言,過去十年僅僅是開篇。
孔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在這個承前啟后的特殊歷史階段,我想結合騰訊公益十年的經驗,談談我理解的中國互聯網公益,那就是三個關鍵詞:
一、透明、科技、連接
1、透明:透明產生信任
傳統的公益模式存在信任的黑盒,根源是受助方、捐贈者、公益機構,三方沒有辦法建立連接,信息流通不暢。而互聯網,能夠將信息打通。從騰訊公益建立的第一天起,就致力于通過構建透明體系賦能公益組織,引導公益組織主動進行項目信息披露,財務披露和成果披露等,使得公益項目獲得更強的公眾信任,提升籌款效果。對于捐贈者來說,從愛心捐助的那一刻開始,會不斷得到反饋,得知資金的去向、項目的進展。透明使得公益參與者的身份重構,每一個捐贈者也是監督者,同時還可能是傳播者、勸募者。
人與信息的連接產生透明,人與人的連接產生力量。有透明才有信任,互聯網公益生態才得以生發。
2、科技:科技改變了中國公益生態
中國互聯網公益的最大推動,是讓公益人人可及,讓公益變成了一種日常生活方式。公益不再是一種道德的標桿,而是發自內心的快樂。互聯網,使得“指尖公益”成為一種生活習慣, 真正實現“人人可公益”。
科技對公益的推動之一:讓公益的門檻降至最低。
我們是在2007年確定建立網絡捐款平臺,從零起步,這個階段我們費力最大的就是讓公益的門檻越來越低,幾乎零門檻,成為人人都可以參與的活動。從初期的點亮“愛心圖標”,到后來的“指尖公益”,都是培養網民的公益習慣,發揮中國公益的潛力。
互聯網產品都有快速迭代的特點。2014年,騰訊公益注入社交因子,推出基于社交網絡的“一起捐”產品。同時伴隨著移動支付的普及,移動社交結合移動支付,騰訊公益平臺獲得了高速發展。
以前,人們了解到需要捐助的項目后,需要記錄下受捐賬號、到銀行柜臺、填寫各種匯款單據,并且幾乎看不到反饋。這個漫長的流程阻礙了人們心中的小小愛心的種子的生根發芽。移動支付通過科技將流程中的壁壘降到最低,人們在手機上,輕點指尖就可以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
一元錢、十元錢、萬元錢都是捐助,都能夠同等地得到快速的項目進度反饋。科技讓再小的愛心都能落地生根并漸漸成長,為人們的善意找到釋放的出口,匯集眾人之力,一同帶來改變。
科技對公益的推動之二:科技驅動新型公益項目和新型公益組織。
科技讓公益行為在捐款捐物外有了更多的可能。除了在中國有我們熟悉的捐步數、捐聲音等新型公益項目外,我們還欣喜地看到,在普惠教育、解決優質教育資源不均等的問題上,科技型公益項目已經做出典范,全球有很多機構全面系統地將最優質的教育資源數字化并通過各種渠道觸達需要的人群。
這樣的公益方式,為所有渴求學習的人帶來成長和發展的機會,也大大提升了對教育平等化的促進能力。對這些新型公益組織而言,用技術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是他們的關鍵能力。科技與公益組織的結合,產生的影響力,遠勝于十年前。
此外,新的科技也在不斷應用到新的公益項目中,保持互聯網公益行業的活力和創新。例如,騰訊技術團隊利用海量人臉檢索技術,讓AI助力政府和社會公益尋人,這項技術國際領先,且率先運用于公益。
騰訊的鷹眼和麒麟系統通過大數據技術,識別詐騙電話、識別偽基站,保護大家遠離金融詐騙。隨著科技的不斷進化,AI及VR等新技術的應用讓公益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間。時至今日,全球還有39億人口未能上網,超過全球人口的一半。未來,科技型公益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科技為每一個想要變得更好的人打開一扇門,我們自己也是這些公益項目的受益者。這是更廣泛意義上的人人可公益、且人人都能受益。
3、連接:用連接的力量賦能公益行業
過去十年,中國互聯網公益高速發展的得益于互聯網公益平臺將信息、個人、機構連接起來,將線上與線下連接起來。互聯網公司、大型公募機構和草根、新型NGO的合作與融合,為整個行業生態的繁榮做出了貢獻。這是我們所有參與到中國互聯網公益生態的機構和個人的功勞。借此中國互聯網公益峰會之際,衷心感謝大家對中國互聯網公益生態的塑造和貢獻!
一個行業只有各方互聯才能形成生態。在未來,這種連接會更加凸顯,公益和互聯網互相滲透,各公益組織形態融合加速。也將有可能出現新公益組織形態,在網絡協作工具下,人人皆有可能是公益從事者。
公益行業還要更深度地和全社會連接,不僅僅從解決社會問題的角度連接,而是從共同提升社會效率的角度去連接。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商業人士參與到公益慈善事業中,將成熟的企業經營、管理理念帶入到公益組織管理中。未來互聯網公益將繼續優化問題解決模型,如工程師邏輯,科學家邏輯,這些跨界的方法論進入互聯網公益行業,能夠發生化學反應,發揮更大效能。
二、互聯網公益未來發展路徑
未來公益生態的發展,將會繼續疊加國民財富增長和科技發展的兩大浪潮,而且科技對互聯網公益的影響會更大。
我認為,未來的互聯網公益,在于心智的運用、人機協同、保持組織形態和心態的開放。
1、心智:超過物質的力量
騰訊公益平臺十年累計一共有24,000多個捐助項目,這些公益項目的意義不僅僅是解決了一些社會痛點,更重要是的社會心智的聚合和善意的擴散。
未來,制約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將不側重于錢和物質,而側重于心智的運用。尤其是正向思考問題的能力。
2、人機協同:為科技注入靈魂
未來,互聯網和前沿科技的融合會越來越緊密。可以預見,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星際探索這些前沿科技將極大的重塑我們的社會形態。我們要注意到,科技本身沒有價值觀。如何避免科技的負面影響, 把握科技的演化方向,將是人類需要共同面對的挑戰。
未來我們應讓公益理念融入科技,人機協同,確保科技不會傷害到人類;讓公益的理念貫穿到每一個互聯網產品、每一個科技產品之中,幫助互聯網、幫助科技實現更大價值;要將人性閃光的一面注入科技的靈魂,公益讓科技更美好。
3、開放:組織形態和心態保持開放
公益各方的連接和開放,形成了正向政策、正向環境、正向合力。中國公益生態里,未來心態和眼界的開放依然非常重要,也是各方共贏的保障。
研究顯示,在中國,77%的工作將受到自動化運作系統的威脅,從另一個角度說,就是有77%的崗位人員將會從事更具有創造性和獨特性的工作。未來的公益是不是可以更有前瞻性和開放性,比如說,我們去研究教育該怎樣改革,我們去研究不同的社會痛點該怎樣突破,為迎接新的時代變革做好準備。
諺語所言:獨行快,眾行遠。過去十年,互聯網公益的同行們都在各自的領域里做出了自己卓有成效的努力。公益面前,我們都始終保持一顆對公有益的心。
公益是人類最古老的事業之一,互聯網公益還很年輕,正在向上生長,未來充滿無限潛能,需要大家一起努力的事情也很多,而中國互聯網公益峰會正是我們總結過去經驗、討論未來方向的好機會。
各位公益界的領軍人、基金會負責人、公益同仁,媒體伙伴以及各位網友,讓我們一起擁抱科技變革,推動中國互聯網公益的發展,立足全國,放眼國際,用科技力量結合善意,去建設更美好的世界。讓我們敢于偉大,讓我們共迎未來。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