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22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王勇
8月20日,第三屆中國教育創新成果公益博覽會在北京師范大學開幕。“新一千零一夜”農村寄宿留守兒童睡前故事、少年派素養課程體系及科技助學模式、云橋學院:農村教師與高校師范生專業互助成長平臺等三個公益項目入選最高大獎SERVE獎,引起參會教育系統代表的高度關注。
“搭建政府、教育機構、公益組織共同參與教育創新的平臺是教博會的主要目標之一。我們希望引導社會力量加強聚焦教育內涵發展的軟性產品開發,促進優秀教育創新成果轉化,形成改善公共服務的合力,繁榮教育創新發展;有效促進政府購買專業服務,推動教育治理方式現代化。”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院長劉堅表示。
SERVE獎由來
本屆教博會以“聚焦核心素養 全力推動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題,由北京師范大學主辦,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共同承辦。
在首屆教博會關于教育創新成果定義的基礎上,第二屆教博會明確提出教育創新成果的SERVE模型,主張優秀的教育創新成果應具有正確的價值理念、明確的標準規則、系統的解決方案和成功的實踐案例四個核心要素。
換言之,優秀的教育創新成果應尊重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發展規律,具有明確的適用對象、適用范圍、適用問題以及關于產品和服務等的清晰效用、方法程序、應用模型和操作規范,是能夠解決具體問題的整體性的“產品”和服務體系,并且在實踐中得到成功的應用。
在社會機構已經從投入與捐贈硬件設施設備為主逐漸轉向推動教育內涵發展的教育投入與捐贈轉變的當下,這一模型對公益機構設計教育類公益產品時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按照這一模型,本屆教博會從500多項申報成果中優選100項成果進行展示,又從100項成果中推薦了10項SERVE獎成果。
這10項成果有大學與中小學攜手,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實踐探索;有運用公益項目服務農村留守兒童、助力農村教育發展的持續行動;有來自一線學校的項目,直指教育改革的熱點和難點問題;更有打下中國烙印、培養中國心,專注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情懷。
三個公益項目獲獎
在10個獲獎成果中,“新一千零一夜”農村寄宿留守兒童睡前故事、少年派素養課程體系及科技助學模式、云橋學院:農村教師與高校師范生專業互助成長平臺等3個來自公益領域。
由歌路營設計實施的“新一千零一夜”農村寄宿留守兒童睡前故事,圍繞農村寄宿留守兒童的心理特征和需求,由少兒編輯、教育心理工作者和播音主持人聯合開發,錄制適合兒童的睡前故事和起床音樂。
成果主要內容包含小學1-6 年級1001個故事,初中兩年300 個故事以及120個囊括世界各種風格和文化的兒童音樂。故事內容涉及100部經典少年兒童文學,閱讀量達到300萬字。
小學版故事注重習慣養成、健康人格、同學關系、環境適應、情緒表達、問題解決等。初中版故事突出自我認知、青春成長、情緒管理、抗挫能力、代際溝通、社會適應等方面的能力培養。
經過隨機對照試驗評估發現,項目可顯著降低、改善農村寄宿留守兒童的抑郁風險和被霸凌現象。截止到2017年8月,成果已覆蓋全國28省區市447個縣的2736所學校。每天有74萬寄宿留守兒童享受著睡前故事帶來的美好童年。
“這是一個低成本、高效率的教育公益產品。”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表示。
由少年派助學計劃設計的少年派素養課程是一套面向小學3-6年級學生,以跨學科整合學習、進行貼近生活的實踐活動為核心的課程。
該計劃利用高科技設備和互聯網優質資源,為教育資源匱乏地區的學校提供平板電腦,選派項目老師駐校教學,為鄉村老師提供培訓,引導學生正確、充分利用網絡進行自主學習,探索學生自主管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新模式。
項目成立四年以來,成果已經覆蓋云南、貴州、河南、河北、江西、安徽等6個省份,25所鄉村小學,惠及學生8萬人次。
由首都師范大學和欣欣教育基金會等共同發起實施的云橋學院依托移動互聯網,將高等師范院校導師、師范生、區域教研員、一線學科教師、農村草根明星教師以及基金會志愿者等多方力量結合起來,為偏遠貧困地區的農村教師提供云端陪伴式專業發展服務。
通過在線和移動平臺,面向農村教師開設《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技術促進英語教學》、《創客與可視化編程》等云端課程,成為架起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橋梁。
對此,首都師范大學副校長孟繁華給出了這樣的推薦詞:一座云橋,一端連著師范院校和教育基金,一端接著偏遠農村教師,用移動互聯的力量,搭建中國教師互助成長的云平臺。不同的群體,一樣的情懷,在細碎的時光中踐行各自的使命,用真心陪伴農村教師的專業發展,用技術推動農村教育的前行與變革,用教育點亮偏遠農村兒童成長的希望之光。”
目前,云橋學院已服務于全國25個省市343所偏遠貧困農村學校的2489位教師,其中在線課程完成率43%,優秀率18%。
購買第三方服務制度亟待建立
三屆教博會共展示了近700項教育創新成果,它們來自中國的每一個省份,包括香港、澳門、臺灣地區;它們來自教育界、企業界、公益界;來自一線教師,也來自專家學者……
這些成果從學段上看,指向學前、義務段較多,高中段偏少;普適性的成果較多,特定指向的成果偏少,針對弱勢群體和學習困難兒童的成果較為貧乏。
總體上講,企業界的教育項目往往在“正確的價值理念和成功的實踐案例”方面存在欠缺;而教育系統的成果常常缺乏“明確的標準規則和系統的解決方案”,缺少成果推廣應用的熱情和能力。
通過對這些成果的分析研究,劉堅認為社會各個行業共同參與教育創新成果培育與應用的局面初現雛形;教育部門正在從采購設備裝備向采購教育專業服務過渡;用企業的方式、市場的機制,解決教育核心問題的社會企業正在成長;社會機構已經從投入與捐贈硬件設施設備為主逐漸轉向推動教育內涵發展的教育投入與捐贈轉變。
與此同時,很多問題亟待解決。第一,由于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尚未建立,購買第三方服務的制度、經費投入、準入機制很不成熟。
第二,教育創新成果作為一種特殊的“產品”,如何建立有效的政府政策支持、輿論環境、市場規則,還有待破題。
第三,由于教育問題的復雜性、市場機制的不可預見性,教育成果轉化為產品的機制尚不成熟,資本市場深度介入教育內涵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有待激發。
為此,劉堅倡議,建立教育創新成果轉化國家級實驗區,研制和試驗教育創新成果準入機制、制度安排、專業評估、交易平臺、專業人才培養培訓、輿論引導等系統化解決方案。
■ 本報記者 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