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30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王勇
5月29日上午,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暖心工程·社區工廠就業扶貧”公益項目在京啟動。項目選取南水北調水源涵養區、秦巴集中連片特困區——陜西省安康市平利縣作為實施試點地區。
據平利縣委書記鄭小東介紹,平利是秦巴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重點縣,2011年以來,該縣大力實施陜南移民搬遷工程,全縣先后啟動建設集中搬遷安置區112個,累計28555戶83307人告別了深山大溝、搬進了農村新型社區,集中安置率91%。
為了解決搬遷群眾的就業問題,該縣探索確定了“依托社區辦工廠、辦好工廠帶就業、就業增收促脫貧”的發展思路,科學制定了“一城十鎮百社區百工廠”的發展規劃,既讓群眾搬得出、住上安全住房,更讓他們能就業、穩定脫貧致富。
截止目前,全縣共發展手套、棉鞋、服裝、電子元器件等各類社區工廠83家,吸納搬遷群眾就業6000余人,其中僅嘉鴻手套公司就在全縣10個鎮發展社區工廠17家,提供就業崗位1100個,人均月工資2000元以上,探索出了一條“就業式精準扶貧”的新路子。
社區工廠的發展思路雖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臨很多問題。
一是培訓成本較高。貧困群眾大多數文化程度低、專業技能少,普遍需要接受半年以上的技能培訓方可上崗,導致用工成本偏高,難以承受貧困勞動力的技能培訓成本;
二是人性關懷的社區服務較少。社區工廠工人上班期間,部分家庭中的孩子得不到專人照料和作業輔導,不利于孩子學習成長。
三是社區文化缺位。貧困群眾集中居住以后,在衛生習慣、生活方式等方面短期內難以適應,這對社區管理帶來了難度和挑戰。
針對這些問題,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和平利縣創業就業局號召愛心企業發起設立了“暖心工程·社區工廠就業扶貧”公益項目,將有的放矢的開展幾方面的內容:
第一、勞動就業技能培訓,幫助農村居民特別是三留守人員就地就業,促進更多貧困勞動力通過社區工廠實現就業脫貧;
第二、引入豐富社區服務內容,提升農村綜合社區服務水平;
第三、營造社區文化,倡導社會文明風尚,構建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農村社區。
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將發揮全國性公募基金平臺作用,積極引導和鼓勵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參與勞動技能培訓、勞動崗位對接、“留守兒童、留守婦女和留守老人”綜合服務、社區文化營造的工作,通過三年力爭讓平利縣“社區工廠就業扶貧”實現可持續發展,依托創新的宣傳形式,廣泛動員和協調多方力量參與脫貧攻堅工作。
據主辦方介紹,未來三年,項目將注重對自身建設的梳理總結,依托互聯網云平臺技術,著力探索:政府部門、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新聞媒體等等,合力助推脫貧攻堅的“社會化精準扶貧”新路徑,努力成為全國社會扶貧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