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美好的生活?》 ——無用2018秋冬新展開幕
2018-11-05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李慶

“何為美好的生活?”開幕式主題活動現場
2018年10月27日,無用第九期公益民藝展覽“生活在何處?——羊、駱駝、牦牛和牧人遠去的背影”開幕,并于當日在小劇場舉辦“何為美好的生活?”開幕式主題活動。
此次新展的呈現,是無用調研團隊歷經數年的成果積累,輾轉甘肅、青海、西藏、新疆、內蒙等北方五省多地走訪,搜集實物,開場15分鐘的調研視頻將這其中經歷的心境濃縮其中。
黃土高原上牧民生活艱苦簡陋,調研團隊跟隨牧民翻山越嶺,無用品牌創始人馬可翻山找小羊,照顧羊羔助其母子相認等畫面,真摯而富有情感。經過數年的調研經歷,如何由一段探究毛紡織工藝的旅程深入為對一種持續了數千年的生活的了解和觸摸?新展如何一步步呈現出現場的效果?馬可在開幕式上向大家講述了此次新展主題背后的調研故事。

“何為美好的生活?”開幕式主題活動現場
此次活動同時邀請了來自新疆的青年游牧作家南子,對游牧生活有著長期體悟的蒙古族攝影師阿音和作為特邀主持人的張越女士,他們各自用了三張攝影照片分享了自己與牧人或動物或自然間的感人故事,暢談“何為美好的生活?”。
探尋生活的真諦,一直都是無用品牌不變的主題,此處與彼處,自己與他人,從前與現在,“世間并無隱逸之路,而只有生活”。如果說,當前世界還有一種與自然環境最為接近的、與動物們親密依賴并延續了數千年的生活方式,那一定是“游牧生活”。就像處于漫長農耕文化中的人們緊緊依賴土地一樣,游牧生活則充滿了大自然的“不確定性”,而逐水草移動的動物們,則是游牧人們賴以“以動應變,趨利避害”的永恒依靠。

“何為美好的生活?”開幕式主題活動現場
一代代牧人與動物們嚴格遵循四季更替、自然環境變化,順天應地地遷移、節制有度地取用、可持續地經營,世世代代虔誠地延續著一種“純真而虔誠”的古老生活。
這樣的生活方式還能持續多久呢?隨著“牧民定居工程”的全面推進,一切流動的終將塵埃落定。而隨之成為回憶的,是整個的游牧生產經濟以及與這種文化相匹配的古老生存技藝和生活智慧,是人與自然、人與其它生物親密依賴、和諧共生的人間秩序。
在這場不同以往的展覽里,無用展廳內將藝術化地呈現游牧人群生活場景和傳統工藝,氈房、毛料衣服、氈帽氈靴、羊皮褲,銹針、羊毛線、馬鞍、繡了一整個夏天的花氈……牧人所需的衣食住行,都是仰賴于自然和畜養的動物們,不浪費絲毫地手作而成,并形成與之相配合的一整套生活知識和生存技藝,這些都是古老游牧文化的組成,傳承至今。
這所有一切,對于深處漫長農耕文化的人們來說,是陌生而遙遠的,但游牧文化中飽含的“人與自然之和諧共生”的核心,不斷啟發人們去思考:我們應該追求怎樣的生活?如何創造更美好的生活?這是無用對于“游牧生活”之管中窺豹。同時,無用希望借此次新展和活動,與大家共同探討,“假如有一種生活,已經在這個世界上存在了數千年,你剛剛開始了解,它便已經遠去。”,讓我們默默凝望這個漸行漸遠的背影,思考明天該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