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K攜手浙江大學建立公共衛生教育和傳播中心,以應對中國的長期抗生素耐藥性問題
2018-11-13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于俊如
GSK今日宣布與中國領先學術機構浙江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進行合作,建立一個專注于全球衛生管理、健康教育和傳播的機構,并將于2018年底全面投入運營。該機構旨在更好地了解和制定策略,以應對全球主要健康挑戰,如抗生素耐藥性問題(antimicrobial resistance,簡稱AMR)。
該機構將設在中國杭州的浙江大學,將開展和發表關于在華抗生素使用的社會醫學研究。將利用眾創(crowdsourcing)、社交媒體和數字分析來深入了解與抗生素使用的行為,并開展公共衛生干預行動,以提高中國年輕人對抗生素使用的知識和改變他們的行為。
GSK此次的合作是繼2017年1月在清華大學成立全球健康中心之后的又一舉措。該中心是通過清華大學醫學院與GSK之間的公私合作而建立的,目的是培養傳染病藥物開發能力,以及在中國培養下一代全球衛生領導者。GSK還在北京成立了傳染病和公共衛生研究所,目標是為中國患者提供可持續的、可負擔的治療選擇。研究所將GSK在傳染病領域的研發實力與中國公共衛生事業的專注點相統一,并作為與學術界、政府、醫療服務提供者和監管者攜手合作的中心。該研究所已于2016年3月正式成立。
GSK傳染病戰略與伙伴關系高級總監Shaye Stamatis表示:“浙江大學是中國領先的抗生素耐藥性研究機構之一,也是用創新方法解決抗生素耐藥性問題的先行者。通過合作,我們希望著手應對中國乃至全世界面臨的最緊迫的公共衛生威脅之一:抗生素耐藥性問題。通過面向中國年輕人的健康意識教育活動和社交媒體,我們可以助力提高對抗生素耐藥性的認識,去積極改變未來。”
浙江大學社會醫學副教授周旭東表示:“抗生素耐藥性是中國國家行動計劃的一個重點。開展數據驅動的、基于循證的健康教育和傳播干預有助于減少未來的抗生素耐藥性風險。通過與GSK合作,利用他們在傳染病領域的專業知識和在公共衛生領域創新的方法,我們可以開展更有影響力的公共衛生活動。”
抗生素耐藥性在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醫療保健問題,抗生素濫用和處方過量是引起耐藥性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中國有一半門診病人接受抗生素治療,遠遠高于推薦水平。近三分之二的中國人認為抗生素應該用于治療感冒和流感,三分之一的人認為抗生素對頭痛有效。
無論在中國國家行動計劃中還是在世衛組織關于抗生素耐藥性的全球行動中,關于抗生素耐藥性的健康教育和傳播都是應對這一公共衛生風險的優先事項。確保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目標與GSK的抗生素耐藥性公共政策是一致的,特別是在營造可持續的商業環境,鼓勵合理的抗生素使用和投入等方面。
2018年1月,藥物可及性基金會首次發起抗生素耐藥性測評,GSK在大型藥企中排名第一。本次測評獨立評估了30家制藥、仿制藥和生物技術公司對抗生素耐藥性的應對。GSK在全部三個測評領域均名列第一,包括適當的準入和管理。
關于GSK
GSK是一家全球領先的、以研發為基礎的醫藥保健品公司,致力于讓人們做到更多、感覺更舒適、生活更長久,從而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更多信息請訪問www.gsk.com。
關于浙江大學
浙江大學成立于1897年,位于歷史名城杭州。該校因其綜合教研水平和長期服務社會的歷史在中國名列前茅。其公共衛生學院成立于1950年,是中國最早的公共衛生院系之一,在公共衛生教育傳播方面屢獲地區、國家和國際殊榮,被公認為抗生素耐藥性與社會科學交叉研究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