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放任“藏羚羊大產房”荒漠化!綠會召開卓乃湖專家咨詢會,共商生態危機解決辦法
2019-01-29 來源 :中國綠發會??作者 :
1月28日上午,卓乃湖專家咨詢會在北京順利召開。來自水利水電工程研究、風沙治理、凍土研究、生態學、以及微生物研究領域的多位專家出席會議。經過認真討論,與會專家基本認可:應該高度關注卓乃湖流域正在發生的一系列新的生態危機,不能放任藏羚羊大產房荒漠化。
與會專家包括: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劉樹坤、中科院寒旱所風沙物理室主任屈建軍、中科院寒旱所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俞祁浩、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魏鑫麗、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魏鐵錚、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植物生物學與生態學系副教授何興東、中國環境科學院副研究員常江、橫斷山研究會會長、科考探險家楊勇等。
中國綠發會北京研究院副院長、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副研究員盧善龍博士首先向與會各位專家,匯報關于卓乃湖生態環境變化的衛星遙感監測和兩次科學考察情況。盧博士稱,從兩次深入卓乃湖的實地調研來看,卓乃湖流域正在發生兩個重要且急迫的生態變化,一是2011年卓乃湖潰壩后持續引起下游水位連鎖上漲,如不及時治理,其水勢將非常容易突破內流區,漫到長江源,并可能威脅青藏鐵路、青藏公路的工程安全,以及改變長江源水質;其二是卓乃湖流域的沙塵暴越來越嚴重,從2011-2018年,衛星影像已經總共統計到了113次沙塵暴。
在兩次實地科考基礎上,盧博士代表卓乃湖科考隊據此提出兩條治理建議:一是在卓乃湖新舊潰口處建攔水壩;二是在卓乃湖未恢復退水區及下游潰壩形成的沖溝區域,實施原生草種播種、秋季覆蓋防沙網或灑水冰封、種植苔蘚地衣類植物等措施,幫助當地生態系統自我修復。
圍繞卓乃湖新出現的系列生態問題,相關專家進行了熱烈討論。“卓乃湖新出現的生態問題,這個點抓得非常準,意義非常重大,在青藏高原核心區的生態脆弱區,要不要治理?怎么治理?這些都需要非常審慎的科學認證”,中科院寒旱所風沙物理室主任、研究員屈建軍老師認為,中國的沙漠,如塔克拉瑪干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柴達木沙漠等,大多是由河湖相沉積物在風的作用下形成,因此對卓乃湖流域新出現的荒漠化現象應該高度重視,卓乃湖是藏羚羊的大產房,不能任由其變成沙漠。此外,卓乃湖二次潰決的風險依然存在,對下游湖泊及青藏鐵路等廊道會造成重大影響,因此屈建軍老師建議重新完善科研項目報告、加大風沙監測力度、同時對湖泊歷史變遷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等。
中科院寒旱所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俞祁浩研究員認為,從現在可以看得到的變化和影響來看,卓乃湖流域的荒漠化將對生態產生巨大影響,應該對此趨勢進行適度干預與調整。“青藏高原腹心區是多年凍土區,治理措施要充分考慮凍土的特點,如建壩可以考慮疏堵結合,既利用凍土隔水的特性建一定高程的壩,在保證原湖岸退水區沙子淹入水后,又要讓湖水能夠外泄”,俞祁浩研究員建議針對卓乃湖新生生態危機,應該聯合多學科開展研究并治理。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魏鑫麗研究員則表示,卓乃湖生態治理是一個非常系統的工程,涉及從水利、高原凍土到沙漠化等不同領域,而微生物所所研究的真菌地衣等生物,通常是生態系統的先鋒物種,未來在卓乃湖源頭治理中可能會有地衣的用武之地。魏鑫麗研究員希望能盡快在卓乃湖流域開展真菌地衣類資源調查,以弄清楚哪些優勢類群可以用到生態治理與恢復中去。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植物生物學與生態學系何興東副教授提出應該對卓乃湖流域的藏羚羊種群數量及環境承載量進行調研,而橫斷山研究會會長、科考探險家楊勇則認為應該盡快優先在卓乃湖及其下游湖泊區實施引流措施,消化上游持續來水的巨大威脅。
中國綠發會秘書長周晉峰在討論中表示,經過2018年至今的兩次科學考察,我們已經確切察覺到了卓乃湖流域新出現且正處于迅速發展中的生態危機,除了考慮直接的荒漠化和卓乃湖二次潰決的嚴重危機外,我們更多還想到的是對整個三江源地區的生態影響。“如果我們不行動,任由自然演化,那么在這樣的生態脆弱區,如此大面積、長時間的持續沙源輸送,很快這個區域就將荒漠化,其對中華水塔區的生態破壞不可想象”,周晉峰秘書長認同卓乃湖流域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但他認為人為努力也不是完全不可以,如都江堰的治理,就促成了數千年成都平原大糧倉的形成。“卓乃湖流域的風沙和水患已非常緊迫“,周晉峰秘書長希望聚合眾多學科領域的科研人員一起努力,成立課題組,盡快推動卓乃湖生態危機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