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12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日前,記者從民政部社會組織管理局和北京市民政綜合執法監察大隊獲知了一起基金會超出其業務范圍開展活動的案例:北京中旭公益基金會開展“安居扶助計劃”,相關人員在無協議、無項目的情況下,先后挪用近400萬元捐贈款項。
數額巨大的捐贈款項為何被輕易挪用?社會公眾應該如何防范風險?帶著這些疑問,記者進行了調查。
被挪用的資金都去哪兒了
據負責經辦此案的北京市民政綜合執法監察大隊執法四隊隊長高蘋介紹,北京中旭公益基金會自2016年1月成立后,與湖北某房地產開發公司和廣東某房地產開發公司合作開展了一項“安居扶助計劃”(以下簡稱“安居計劃”)。該計劃共收到捐款442.7余萬元。據基金會法定代表人陳述,該基金會先后將近400萬元的款項在無協議、無項目的情況下劃撥到幾家投資公司。截至2017年2月26日,中旭公益基金會賬戶余額僅為341.4元。
“隨著調查的深入,我們發現中旭體系機構眾多。與本案較為密切的幾家投資公司,包括北京中旭公益基金會在內,這些組織的實際控制人同為一人。中旭體系各成員單位之間,利益相互關聯,資金往來頻繁。”高蘋說。
據基金會相關負責人陳述,由于北京中旭公益基金會的實際控制人其名下的投資公司出現了資金缺口,因此,他指示該基金會的法定代表人挪用資金,“同時,《基金會管理條例》規定:設立非公募基金會的原始基金不低于200萬元人民幣。而北京中旭公益基金會的200萬元原始基金名義上是發起單位捐贈的,實際上來源于借款,且在進賬當天就被劃轉回借款單位。事后也未發現及時注入資金的銀行記錄,涉嫌抽逃原始基金。”高蘋表示。
失信行為危害大
本案中的“安居計劃”主要針對幾類人群:被當地政府列為住房保障對象但未享受住房保障的家庭;雖未被當地政府列為住房保障對象,但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當地平均水平,且人均住房面積低于當地平均水平的家庭;新就業大學生及其他年輕群體;符合當地購房條件的進城務工人員。
高蘋介紹:“‘安居計劃’的運作模式是,首先由購房人向基金會提出申請,經審查,符合標準的購房人與項目內的房地產公司簽訂購房合同,房地產開發企業在收到購房款后,按購房款的20%捐贈給基金會,基金會再以補貼款的形式分20年返還給購房者,返還總金額是購房款的50%。”
“由于‘安居計劃’項目大多在二、三線城市,很多參與計劃的購房者都是因為相信了購房補貼的承諾,才與房地產公司簽訂購房合同。如補貼款不能到位,將會造成銀行停貸、客戶退房等連鎖反應。并且,‘安居計劃’涉及的補貼對象人數眾多,若不按期支付補貼款,極易引起購房者的不滿,影響社會穩定。”高蘋說。
高蘋表示,基金會公益活動的業務范圍是基金會從事業務活動的法律界限。業務范圍一經核準登記,基金會就應當在核準登記的業務范圍內開展活動,“北京市民政局在綜合考量本案案情、相關證據、法律適用的基礎上,認定北京中旭公益基金會開展的‘安居計劃’是以公益資助為名,實為參與房地產銷售補貼、返利的行為,屬于超出基金會的業務范圍開展活動,違反了《基金會管理條例》相關規定”。
“為此,2018年3月2日,北京市民政局對北京中旭公益基金會以未按章程規定的宗旨和公益活動的業務范圍進行活動且情節嚴重為由,對其作出撤銷登記的行政處罰。同時,為保障廣大購房者的利益,北京市民政局也要求北京中旭公益基金會要與捐贈人、受益人等有關方面共同妥善處理,平穩過渡,防范風險。”高蘋說。
頭腦要清醒,陷阱需警惕
據全國社會組織信息查詢系統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年底,全國各級民政部門登記的社會組織超過80萬家,認定登記的慈善組織有5355個,廣大社會組織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一些詐騙犯罪團伙卻打著黨中央、國務院旗號,偽造公文、證件、印章,以民族資產解凍、政府扶貧、慈善活動等名義,以高額返利為誘餌,引誘大量不明真相的群眾加入所謂的各類“基金會”“項目”和App,嚴重損害黨和政府形象,嚴重侵害群眾財產權益,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穩定。
如何提高風險防范意識?高蘋表示,判斷一個社會組織是否為合法登記的組織,公眾可以通過官方網站“中國社會組織公共服務平臺”(http://www.chinanpo.gov.cn/index.html),或者關注“中國社會組織動態”政務微信號,進行查詢。
高蘋介紹,在本案中,盡管北京中旭公益基金會屬于已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冊登記的社會組織,但其違規開展以公益資助為名,實為參與房地產銷售補貼、返利的行為,隱蔽性較強,“針對這種情況,就需要廣大社會公眾提高警惕,看其開展的活動是否在業務范圍內。”
“最重要的是,人們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避免陷入以利益為誘餌的陷阱。”高蘋說,“切勿貪圖利益,對一切打著‘高額回報、高額返利’旗號的承諾,一定要謹記,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據《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