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6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強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統籌銜接,確保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農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水平。目前,我國脫貧攻堅已經進入攻堅拔寨的沖刺期,社會工作作為專業力量參與脫貧攻堅,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注入了不竭動力。
鏡頭一
云南省文山州
“守著大山無吃喝,牛糞成堆無法下腳,靠著墻根曬太陽,全靠老天栽玉米。”一年前,村支書這樣介紹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馬關縣仁和鎮的大嘎吉村。為探索符合文山特點的社會工作助力脫貧攻堅的路徑,2018年1月,文山州民政局選擇在本地有服務基礎的第八天青少年事務社會服務中心為“牽手計劃”的受援機構,并把國家級深度貧困縣之一的馬關縣仁和鎮大嘎吉村作為項目實施地,開展脫貧攻堅社會工作服務。
大嘎吉村里有一座老式學堂,社會工作者在此建立了文山州的第一個鄉村社工站。從兒童服務入手,逐步挖掘邊境村莊苗族文化,組建苗族婦女繡娘隊、蘆笙隊,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增強文化自信,拓寬脫貧道路。一年來,大嘎吉村村民門口早已不見了牛糞的蹤跡,村頭的小廣場每天都是載歌載舞、熱鬧非凡,村民的歸屬感和幸福感不斷提升……這些都是脫貧攻堅帶給大嘎吉村的變化。
鏡頭二
貴州省六盤水市
為了讓孩子們有學可上,讓有勞動能力的扶貧對象有活可干,貴州省六盤水市的社會工作者運用社會工作專業手法盤活本地自然資源、存量資產和人力資本,促進農業產業增效、農民生活增收、農村生態增值。
當得知盤州市板橋鎮薛官屯村的部分村民有傳統的竹編技能時,社會工作者嘗試開展產業扶貧,支持竹編戶成立竹編專業合作社,從而發展當地特色產業,帶動本地經濟發展,提高村民經濟收入。為了不讓農村孩子失學,社會工作者在盤州市舊營鄉實施“生計助學”項目,為50戶貧困家庭提供土雞苗,支持其組成互助養殖小組,開展土雞生態養殖。項目結束后,有的家庭獲益近萬元,有的家庭僅通過售賣雞蛋,每月就增收400-600元,還有的家庭通過養雞生蛋,蛋孵小雞,獲得了循環的經濟效益。
鏡頭三
天津市津南區八里臺鎮
八里臺鎮位于天津市津南區西部,鎮里有重度殘疾人約340名,其中貧困家庭109戶,占重度殘疾人總數的32.06%,因殘致貧成為脫貧攻堅戰中一塊難啃的硬骨頭。為助力殘疾人精準脫貧,2017年6月,八里臺鎮引入天津市若水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實施殘疾人居家托養服務項目。
日常出行不便、家庭沒有固定經濟來源、與社會脫軌……這些原因都使殘疾人不能了解相關福利政策,所以向殘疾人及其家屬普及福利政策,如社會救助、殘疾人補貼、助學政策等,成為社會工作者的日常主要工作之一。另外,為幫助殘疾人解決就業問題,社會工作者鏈接手工制作廠家,與其合作建立殘疾人幫扶的長效機制,并通過發送手工制作視頻、組織廠家講演、現場體驗等方式,幫助殘疾人更好地了解工作要求。目前,已有10余位殘疾人通過參加手工坊的勞動,不僅能夠在家靈活就業,而且增加了經濟收入。
鏡頭四
重慶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每一個小山村都有落后的一面,但也有充滿希望的一面。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是集偏遠貧困山區、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為一體的國家級貧困縣。當地因病、因學致貧人口較多,資源匱乏,財力薄弱,脫貧攻堅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2016年6月,重慶市黔江區順意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入駐酉陽縣小崗村、車田村,開展脫貧攻堅社會工作服務。
社會工作“助人自助”,最終要落腳于服務對象的主動性。社會工作者從村民跳“壩壩舞”切入,建立互助會、老年協會、婦女協會等組織,逐步促進村民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為了更好助力精準脫貧,社會工作者充分利用現有的政府人力資源,創新探索“幫扶干部+社工”的服務模式。幫扶干部發揮政策支持、資源整合、行政支持的優勢,社會工作者發揮個性化輔導優勢,雙方優勢互補,聯合發揮幫扶作用,助力脫貧攻堅。
鏡頭五
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
腦山,多指位于青海省的氣候較寒冷,農作物不易生長的地方。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峰堆鄉上帳房一村、二村就是樂都區最貧困的腦山村。村中中青年勞動力常年外出打工,留老人、孩子、婦女守在村里。2018年,青海天澤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社會工作者進入上帳房村,積極探索“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的服務路徑。
服務開展以來,社會工作者積極鏈接資源,邀請農業專家和省內知名企業家,發掘當地能人,共同試驗培育羊肚菌工程,還與村民討論改變種植結構。通過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幫助貧困家庭的年收入至少提高了30%,使村民對勞動致富有了信心,尤其改變了以前聽天由命、依賴政府扶貧的思想。針對有特殊困難的困境兒童、留守老人或低收入家庭,社會工作者制訂個性化的服務方案,幫助服務對象提高生活水平。
專家觀點
關信平 南開大學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系教授
社會工作介入農村反貧困工作的切入點主要是提升農村貧困群眾的能力,其中包括人力資本建設與社會資本建設。人力資本是個人的知識儲備、文化水平、身體素質等,如果事先能夠加強貧困群眾的人力資本建設,包括身體素質、智力水平等,那么就能夠提升其生活動機,也就能從源頭上預防貧困。而社會資本就是要讓貧困群眾有更好的社會指示體系,貧困地區社會組織的結構比較松散,很難依靠集體的力量去擺脫貧困,這就意味著貧困地區的社會資本建設能力有待加強。
另外,精神扶貧、對接政策也是社會工作助力脫貧攻堅的重點工作之一。很多時候,貧困群眾并不知道政府的利民惠民政策,以至于不能及時申請到相關福利政策。所以,社會工作者在服務中,應積極宣傳涉及貧困群眾切身利益的政策,讓符合條件的貧困群眾充分享受到政府的福利。
向德平 武漢大學中國減貧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社會工作參與脫貧攻堅的服務內容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參與貧困群眾救助幫扶。配合當地扶貧部門對貧困群眾開展需求評估、分析致貧原因、制訂救助方案,促進精準識別和精準管理,推動健全物質資金幫扶與心理社會支持相結合、基本救助服務與專業化個性化服務相補充的新型社會救助模式;二是參與貧困群眾脫貧能力建設。幫助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轉變思想觀念,增強脫貧信心和內生動力,促進其發揮潛能、提升技能、互幫互助、積極就業創業,通過增加穩定收入脫貧致富;三是促進易地搬遷貧困群眾融合適應。幫助因自然條件惡劣需易地搬遷的貧困群眾疏導不良情緒,加強關系調適,聯系就業資源,發展自助互助組織,重構社會支持網絡,促進其更好地融入新的社區生活;四是參與貧困地區留守兒童關愛保護。以留守兒童為重點,積極開展成長輔導、法制宣教、臨界預防、行為矯正、社交指導、情緒疏導等服務;五是針對其他特殊困難人群開展關愛服務,例如,為貧困地區特殊困難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生活照顧、權益保護服務等;為貧困地區特殊困難婦女提供精神減壓、心理支持、權益維護等服務。
譚祖雪 西南石油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
反貧困是社會工作的基本服務領域,也是社會工作的專業使命。作為一支具有專業優勢的重要新興力量,社會工作在反貧困工作中扮演著服務提供者、能力建設者、社會資本構建者的角色,可以為貧困群眾提供心理疏導、精神關愛等社會服務,可以通過提供知識、技能,幫助貧困群眾轉變思想觀念、樹立自我脫貧信心、提升自我脫貧能力,可以通過關系調適、資源鏈接等,為貧困群眾協調社會關系、提升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能力。
社會工作參與脫貧攻堅,是社會扶貧的重要內容,是政府扶貧的有效補充,有助于推動純經濟式扶貧向綜合性扶貧發展,由輸血型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有助于推進物質幫扶與精神關愛的同步介入,為貧困治理注入新的活力。(據《中國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