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動急救科普行動 第十屆健康中國急救公益論壇在京舉行
2019-06-20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皮磊
6月20日,2019(第十屆)健康中國急救公益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主題為“責任•重構未來——守護生命•從心開始”。論壇由人民日報健康時報主辦,中國保健協會、中國醫學救援協會科普分會、北京市災害救援協會、中國卒中學會中心中風120特別行動組支持,北京雪中金康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急必應應急技術有限公司、江西認真藥業科技有限公司等承辦。
論壇的重點是貫徹落實《“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和《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醫療健康”行動的指導意見》,深入開展急救科普教育工作。原國家衛生部副部長殷大奎、國家科技部原副部長吳忠澤出席論壇并進行主題演講。中國醫學救援協會會長李宗浩以及眾多急救專家、臨床專家、行業領導等圍繞“心腦血管急救體系的建立”“社區和家庭在急救生命鏈中的重要性”等議題展開討論。

專家討論
“心腦血管急救體系的建立可有效防范和救治心腦血管疾病意外。”中國醫學救援協會會長李宗浩提出,建立心腦血管疾病急救體系尤其是院前急救設置點,不僅可以提供快速診療通道,還可以通過多學科協作醫療模式,依照規范化的診治流程實現早期快速診斷、危險評估分層、正確分流、科學救治和改善預后,進而縮短救治時間,提高救治成功率。
不過,我國當前的急診救治在院前、院中、院后的銜接與理想的連續狀態仍有差距。應急醫療絕不僅僅是醫生的事情,一旦患者出現緊急情況身邊的人更為重要。如果第一目擊者掌握急救知識和技能將會大幅提高搶救的成功率。
原國家衛生部副部長殷大奎指出,第一目擊者首先是醫療救護群體,但這是遠遠不夠的。在大救援觀念下應建立第一目擊者群體,包括警察、公共場所服務人員、教師、消防員等,即全民急救普及。

共享社區智慧安全島示范工程啟動儀式
但相關調查顯示,我國僅有74.70%的公眾對急救知識有部分了解,18.30%的人對急救知識完全不了解。這與急救培訓存在技能非標準化、急救知識普及不足等因素相關。理想的急救體系少不了社區這一環節。在社區內建立智能急救站,居民可通過身份證驗證或手機掃碼的方式,快速取出急救站內的設備免費使用,快速實施救助。同時,社區也可以為居民進行心肺復蘇知識與技能的培訓普及。
“健康中國·家庭急教員培訓計劃暨平安家庭急教自救互救五防工程公益行動”,就是通過在社區建立標準化公共應急防災減災急救互救科普基地——“社區共享安全島”“公共空間科普e站”等,培養心肺復蘇自救互救志愿者,建立培包括防心梗、防中風、防摔倒、防災害以及兒童安全防護五個方面的“家庭急救員”志愿者隊伍。
北京雪中金康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王家起表示,推行急救科普行動與共享社區智慧安全島的初衷是想通過心血管疾病防治知識科普,讓民眾參與自救互救,為每一個家庭及個體解決院前急救最后一公里的難題。
十年來,健康中國急救公益論壇已在全國開展急救、自救、互救公共安全科普主題活動20000多場,共有200多萬人接受了心肺復蘇技能教育培訓,直接受益家庭達100多萬戶;免費發放急救互救科普讀物200多萬冊,免費發放急救藥盒及急救藥包100多萬個,免費發放個人急救信息卡200多萬張。其中參與急救科普培訓的醫療專家達500多人,全國家庭急救員培訓志愿者達20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