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6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本月第一天,垃圾強制分類的靴子在上海落地。當天,廣受關注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施行,全市各級城管執法部門共出動執法人員教育勸阻相對人881起,責令當場或限期整改623起。
此前的6月25日,《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修訂草案)》初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草案》明確生活垃圾分類制度。6月28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相關司局負責人則介紹,目前全國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由點到面逐步推開,2019年46個重點城市將加快推進處理設施建設,滿足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需求。
這個夏天,垃圾分類引發了大范圍的關注,“強制分類時代”的到來,讓人們開始直面自身。垃圾分類,已經成為人們生活里的一道必答題,而科技,成為解題的鑰匙。
垃圾分類是個技術活兒
什么是廚余垃圾,什么是可回收物,什么是有害垃圾?在北京的一些小區里,這不僅關系到居民把手中的垃圾袋扔向哪一個垃圾桶,還關系到手機垃圾回收APP里的進賬。
北京市西城區廣內街道感化胡同3號院小區里的綠地邊,放著一臺“互聯網+垃圾回收”智能設備。居民下載安裝APP,注冊后按照智能桶的分類,掃碼開箱,分門別類地投放。智能垃圾桶會進行垃圾稱重,每次投放完后,居民手機中APP的賬戶余額會有幾分到幾元不等的返現,還有相應的積分——可以兌換一些生活日用品。
在上海一些社區,記者看到一款名為“小黃狗”的垃圾分類回收“神器”,上海目前已有超過1000臺的小黃狗回收機。據介紹,該團隊以投放小黃狗回收機為切入點,以手機APP和互聯網大數據管理系統為平臺,以“現金返還”有償回收方式,引導市民主動參與垃圾分類。通過小黃狗的大數據系統,可以清晰追蹤城市可回收物的來龍去脈,為政府監管執行、考核評比以及合理調配公共服務資源等提供實時數據支撐。
在銀川,“物盡其用”的垃圾回收小程序實現回收人員上門服務;在廈門,已建成餐廚垃圾信息化管理平臺、陸續上線多款垃圾分類小程序;在西安,推動建設全市智能垃圾分類管理信息平臺,并將平臺架構延伸至每一個小區中……
梳理各地開展垃圾分類工作,不難發現,垃圾分類的技術含量在不斷提高,正越來越成為一項技術活。高科技,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應用,讓垃圾分類的全程日益透明和可視化:在前端,APP、小程序等不僅讓居民對垃圾的分類一目了然,并通過返現、積分兌換等吸引居民主動參與;在中端,通過大數據平臺實現了對垃圾品類、數量、地點的實時監控;在末端,大數據讓垃圾流向及資源化利用等信息一目了然。
垃圾分類少不了科學管理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把生活垃圾分成干垃圾、濕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四類。個人如果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可罰款200元。
據了解,46個重點城市中,大部分城市對垃圾分類采取“四分法”: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廚余垃圾、其他垃圾。為了便于當地居民理解,一些城市在采用四分法的同時,名稱各有不同。
分類是垃圾分類科學管理的第一步,如何持續地推行下去,職能部門的科學管理不可或缺。
7月4日,上海徐匯區舉行了一場“新時尚”工作法論壇,發布了若干垃圾分類示范及優秀工作法:楓林街道新建了一個動態數據庫,而且每月形成數據分析報告,為推動工作提供科學決策依據;康健街道在基層黨組織指引下,把垃圾分類工作與居民自治共治結合、與精細化管理結合,在63個小區77個垃圾庫房分批安裝了高清視頻監控設備,以智能手段實現分揀工作監控、志愿效用評估、居民分類督促、實時視頻輪巡、執法證據搜集的“多能合一”;天平街道全面推進“一小區一方案”,為解決94條無垃圾庫房的弄堂的“短板”,開展“合理設點布桶、志愿者現場督導、環衛及時清運”的“移動廂房”模式……
這場論壇的主旨很清晰:鼓勵發揚基層首創精神,讓各類科學、管用的好辦法落地生根。
從更大范圍來看,各地正積極打造“兩網融合”的分類回收體系(即環衛運收系統與資源回收系統的有效銜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表示:“對于垃圾分類,各個地方都有著自己的探索,國內還沒有形成一個成熟的模式。在這種情況下,先在法律上做出基本原則的規定,接下來國務院可能會出臺條例,等到城市和農村試點一兩年時間,有了一定經驗之后,再作出較具體的規定。”
垃圾分類有賴于科學素養的提升
上海推行垃圾分類之初,曾引發了市民們的“苦惱”。網上有條“段子”反映了他們的困惑:喝了一半的珍珠奶茶該如何處理?首先要把奶茶的液體倒掉,然后把珍珠扔到濕垃圾,再把杯子扔到干垃圾,然后再把杯蓋放到可回收垃圾。一杯從前隨手即扔的奶茶,按照最新規定,至少要有三個步驟。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施行一周后,記者在上海的火車站、地鐵站、市區公共場所等地采訪發現,干垃圾和可回收物等分類的垃圾桶隨處可見,大多數行人也自覺進行了分類投放。
“剛開始不太適應,需要志愿者引導。現在習慣了,既有利于環境衛生,也有利于自己養成一個科學文明的生活習慣。”7月9日,在上海地鐵大世界站,一位中年市民對記者說。
垃圾分類,在技術和管理之外,更有賴于文明的生活習慣,這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
近期由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發布的《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19年)》顯示,92.2%的受訪者認為垃圾分類對于保護我國生態環境是重要的,但僅30.1%的受訪者認為自身在垃圾分類方面做得“非常好”或“比較好”。
目前,各地推行垃圾分類最具威懾力的“武器”依然是罰款。此外,有的城市對違規投放垃圾增加了信用懲戒措施。
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環衛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徐海云看來,目前公眾尚未充分認識到垃圾分類的必要性,還需要加強引導。他說:“立法是為了更好地引導民眾去執行分類,而不是強制民眾進行分類。推進垃圾分類的關鍵在于,如何加強公眾主動分類的意愿。公眾了解分類后的垃圾最終去了哪里、如何再利用,將起到哪些生態效應和環境效應,才會感覺到主動分類的行為是有意義的。”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副司長張樂群則表示,垃圾分類是一項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系統工程,更要實現民眾積極主動參與,“既要把經濟賬算清楚,也要把生態文明的賬算清楚”。(據《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