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約: 馬云公益基金會鄉村教育試驗
2019-07-16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皮磊
除了日常教學工作,老師們還要負責學生的起居生活。圖為洛桑旺堆和老師們一起為學生打飯
西藏是很多人心目中向往的旅游勝地,但如果讓你長期留在當地或者到條件更為艱苦的鄉村工作,你又能堅持多久?
19年!這是鄉村教師洛桑旺堆堅守的時間。
從剛滿20歲的年輕小伙,到年近40的小學校長,洛桑旺堆在西藏自治區山南市扎囊縣扎其鄉朗塞嶺完?。?003年以前為朗塞嶺教學點)度過了人生中最寶貴的時光。在他看來,鄉村學校硬件條件無法跟城市相比,但更困難的還是師資力量和管理能力等方面的提升。
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由于師資力量比較緊張,很多鄉村教師缺乏走出去培訓和開拓視野的機會。而作為學校引領者的校長,其個人能力和視野更是決定著學校的發展甚至學生們的未來。
鑒于此,不少公益組織圍繞鄉村校長和教師群體,設計了不同的公益項目:如馬云公益基金會推出的馬云鄉村教育計劃,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推出的中國山區優秀校長國際領導力獎學金項目,湖南弘慧教育發展基金會推出的鄉村好校長計劃等。
從關注教師或校長個體成長,到關注學生學習及生活環境,再到關注學校的整體發展,這些公益項目頗受鄉村學校歡迎和認可。但公益力量能否激勵鄉村教師們繼續堅守?其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改變鄉村教育面貌?不久前,馬云公益基金會在推動鄉村教育方面又推出了一項長達十年的試驗,從中我們或許能得到一些啟示。
改變從鄉村校長開始
2000年,20歲的洛桑旺堆被分配到朗塞嶺教學點工作,教學條件之差讓這個從內地城市求學回來的年輕人十分吃驚:教學點沒水沒電,下雨時房子還漏雨,甚至每次下雨時都得蓋著塑料布睡覺。
2003年,朗塞嶺教學點搬遷至現址,改名為朗塞嶺完小。學校距鄉鎮18公里,距縣城30公里。硬件條件雖有所提高,但師資力量的匱乏仍是制約教學工作的一大困境:由于師資力量緊缺,幾乎每位教師都有三門課,還要兼班主任。
此外,由于大部分學生都是寄宿生,老師們下課后還要給孩子們做飯,晚上要守著孩子們睡覺。當時,由于學生求學意識淡薄,家長也想把孩子留在家里打雜干活,導致學生輟學現象十分嚴重。
這些年,在洛桑旺堆的努力和帶領下,當地小學的入學率從過去的40%上升到100%,教學質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2013年9月,洛桑旺堆被任命為朗塞嶺完小校長,他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制定了各種規章制度,并先后制定了兩次五年發展規劃,逐漸扭轉了學校管理不到位、成績墊底的局面。
而實現這些成績的代價,是洛桑旺堆犧牲了自己和家人相處的時間甚至是自己的健康。因全身心撲在學校事務上,家人對他有很多不理解甚至埋怨。
洛桑旺堆選擇繼續堅持。“目前,我們學校教師偏年輕化,且由于學校教師緊缺,大家走出去接受培訓的機會不多。我們每學期也會組織教師參加校本培訓,培訓內容大多是關于如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如何提升自身業務水平、如何提升班級管理能力等。我們也鼓勵教師多參加一些網絡培訓來給自己充電。”
然而,從學校的長遠發展來看這還遠遠不夠。現實中,有些鄉村學校的管理者是因為教學成績突出而被提拔到管理崗位,很多校長或管理者并沒有經受過專業的管理訓練。因此,對于鄉村學校校長來說,管理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洛桑旺堆坦言,“如果校長都沒有開闊的眼界,那么我們教出來的孩子也會是井底之蛙。”而他和老師們目前所承受的,也是其他鄉村學校普遍面臨的困難。不同于其他鄉村學校,朗塞嶺完小地理位置偏遠,企業及公益機構等外界資源進入當地成本也相對更高。優質資源對他們來說更為稀缺。
因此,對校長洛桑旺堆和他的同事們來說,2018年是一個難忘且意義重大的轉折點:2018年,經過層層篩選,洛桑旺堆獲得由馬云公益基金會推出的馬云鄉村校長獎。這于他本人和整個學校而言,絕不僅僅是獲個獎那么簡單,而是一次難得的提升和發展機會。
不僅僅是拿個獎
對于入選馬云鄉村校長獎的校長,基金會方面支持力度非常大。據馬云公益基金會執行秘書長于秀紅介紹,每年全國范圍內有20名校長入選,每名校長有50萬元預算。其中,10萬元資助校長個人,用于改善校長的生活狀況;還有10萬元用于支持校長領導力提升,包括國際游學、國內培訓及其他學校跟崗實踐等,結成“鄉村教育家”社區以探索鄉村學校發展。該項支持持續三年,且支持力度會逐年增加。
此外,對于獲獎校長所在學校,基金會還會有30萬元實踐基金:支持學校建立一所“馬云鄉村少年宮”,做一些教育教學上的創新,同時幫助學校拓展一些優質資源,從而讓學生從中受益。“我們的重點不是單純地提升校長的領導力,而是通過校長提升學校整體的管理能力,并最終落實在學生身上。”于秀紅談道。
記者在朗塞嶺完小采訪時了解到,目前該校共有學生230人,教師20人。學校面向周邊四個行政村招生,其中德吉新村屬于偏遠的邊境地區搬遷過來的貧困戶,家長教育觀念意識淡薄,對孩子更是缺少關心與關愛,導致孩子的觀念也隨之落后。這就需要學校老師反復和家長進行溝通、進行家訪,傳遞正確的教育觀念。
同時,由于朗塞嶺完小屬于寄宿制學校,除日常教學外,老師們還要負責學生的吃、住、生活、行為習慣等各個方面。這也給老師們帶來很多額外的工作壓力。對于像洛桑旺堆這樣偏遠地區的鄉村校長來說,如果不是公益力量的介入,可能很難有到發達城市尤其到其他國家交流學習的機會,也就無法接觸到外界先進的教學理念和管理方式。
“馬云鄉村校長獎篩選條件特別嚴格,歷時四五個月才最終確定獲獎人選。說實話,跟其他地區的老師和校長相比,我當時也沒抱多大希望。”洛桑旺堆坦言,“我們的老師們承擔著很多教學以外的工作,走出去培訓的機會很少。所以,馬云鄉村校長獎對我來說不單單是獲個獎,而是為我們提供了接受培訓、開拓視野的機會,比如國際游學、領導力提升培訓等,這是最重要的。”
在洛桑旺堆之前,已有13位西藏地區的鄉村教師獲得“馬云鄉村教師獎”,兩位鄉村校長入選馬云鄉村校長計劃。就在前不久,2019“馬云鄉村人才計劃”申報剛剛截止,6428份有效申報材料中,有216份申報來自西藏。
據粗略統計,中國約有20萬鄉村校長,他們背后是300多萬鄉村教師和數千萬鄉村兒童。在馬云公益基金會看來,一個鄉村校長能深度影響一所學校,校長的教育情懷與教育思想決定學校的教育文化,校長的管理能力決定學校的教學成效,校長的領導力決定學校的氛圍和活力。“一所好的鄉村學校,甚至能激活整個鄉村。”
從一所學校到一個地區
事實上,馬云鄉村校長獎只是馬云鄉村教育計劃的一部分,自2014年12月注冊成立以來,馬云公益基金會相繼開展了馬云鄉村教師計劃暨馬云鄉村教師獎、馬云鄉村校長計劃、馬云鄉村師范生計劃、馬云鄉村寄宿學校計劃和馬云鄉村少年宮計劃等,基本形成了鄉村教育人才培養與試點學校模式系列品牌項目與發展策略框架。
從2015年至2018年,馬云鄉村教育計劃共服務獲獎校長40人、獲獎教師400人、入選師范生100人,開展了五所鄉村寄宿制學校試點和14所鄉村少年宮,直接影響老師和校長超過八萬人,影響學生超過100萬人。
教育不僅是改變個體命運的最好方式,也是助力精準脫貧最有效的手段。2018年,為了更精準推進教育脫貧,馬云鄉村教育計劃聚焦在全國832個集中連片特困縣、國家級扶貧縣及浙江省。
而這幾年,西藏一直是馬云公益基金會開展鄉村教育公益項目的重點關注地區。
今年3月,馬云曾親赴西藏,為新項目在當地落地進行探訪。三個月后,馬云公益基金會宣布啟動一項與拉薩師范高等??茖W校(以下簡稱“拉薩師專”)為期十年的合作計劃——“拉薩師專·馬云教育基金”。未來十年,馬云公益基金會將捐贈1億元,聯手拉薩師專推動西藏鄉村教育人才培養。
這是馬云公益基金會與杭州師范大學合作設立“馬云教育基金”后,該基金在全國落地的第二所高校。通過項目合作,基金會方面希望立足西藏當地,助力地區教師隊伍建設,為未來的區域教育發展儲備核心人才。而這一新項目與基金會此前系列鄉村教育計劃目標一致,互為補充。
據拉薩師專黨委書記江白介紹,該校是西藏地區唯一一所培養基礎教育師資的師范類專門院校,也是拉薩市唯一一所高校。目前,西藏全區有52.74%的小學幼兒師資由該校培養,50.14%的小學幼兒園中層以上干部也來自該校??梢哉f,拉薩師專的教育教學水平直接關系著整個西藏地區的教師隊伍儲備及未來教育發展。
這也是馬云公益基金會選擇與拉薩師專進行合作的原因。
“一個地區發展的基礎在于教育,而教育發展的基礎在于師范學校、師范生,這是馬云公益基金會連續五年在中國鄉村教育領域探索總結出來的經驗,在民族地區更是如此。”于秀紅表示,“馬云公益基金會希望用自身的經驗賦能地方,參與到民族地區的發展中來,為這些地方的教育做些事。‘拉薩師專·馬云教育基金’只是一個開始,我們希望未來能夠幫助更多民族地區。”
記者了解到,這一億元捐贈中,有4000萬元將用于建設“馬云教育培訓中心”;2000萬元用于設立“馬云教育獎”,激勵拉薩師專優秀師范生和教師;4000萬元用于設立馬云教師計劃,對一線教師和校長進行激勵和培訓。
目前,“馬云教師培訓中心”大樓已在拉薩師專新校區內正式奠基,未來將作為拉薩師專師生及一線鄉村教師、鄉村校長的培訓基地。“馬云教育獎”計劃十年內資助800名師專在校優秀師范生,同時創造條件支持100名拉薩師專教師到內地師范院校進行輪訓,提升未來教育者的教育水平。“馬云教師計劃”預計十年內為1400名一線教師、1000名一線校長提供支持。據此推算,該項目培訓的教師將占拉薩師專教師總數的一半左右。
記者在采訪最后認識了一位來自拉薩師專的“00后”學生,名叫次仁歐珠。他告訴記者:“我家住在西藏一個高海拔農村,很多人不愿意去,當地教育十分落后。但畢業后我要回到家鄉,我要教出優秀的學生。”
在今年馬云鄉村師范生計劃申報者中,像次仁歐珠這樣在鄉村長大的申報者比例達到81.7%。他們從鄉村走出來后依然愿意回到家鄉發展教育。而這,也是馬云公益基金會希望看到的結果。
■本報記者皮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