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2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王勇
作為水滴籌·水滴公益聯合創始人,三年來,徐憾憾探訪過很多大病家庭,這些難忘的經歷讓徐憾憾更加堅定,她表示:“如果每天做一件小善事,世界會變得更好一點。”
據水滴籌的統計,三年來,水滴籌已成功為經濟困難的大病患者免費籌得200億元的醫療救助款,超過2.5億愛心人士支持了平臺的救助項目,共計產生了多達6.5億人次的愛心贈與行為。
醫生與孩子的故事
7月25日,徐憾憾從北京趕往華西第二醫院,看望在院治療的小明彥。
3個月前,小明彥被確診為“吉蘭-巴雷綜合征”,這種疾病在嬰兒期發病率很低。入院當天,孩子就上了無創呼吸機,3天后換成了有創呼吸機。
3個月里,小明彥先后接受了26次搶救,其中大搶救就有6次。
上周四,家里實在借不到錢了,打算把孩子抱回家。
“孩子好不容易度過了危險期,如果現在拔管放棄,馬上會失去生命。”醫生們都不愿放棄這個堅強的孩子。
華西第二醫院兒童重癥醫學科副主任、主任醫師李德淵轉發了孩子水滴籌籌款鏈接,并呼吁同城的醫護人員為孩子籌款。僅僅一夜時間,籌款額就漲到18萬元,僅過幾個小時,50萬元就湊齊了!
“互聯網改變了這個孩子的命運。” 李德淵感慨道。
徐憾憾安慰小明彥的父母,并表示水滴籌會持續關注并幫助孩子,直到康復。小明彥的母親激動地說:“謝謝水滴籌,感謝平臺上的好心人。”
等待中的煎熬
今年春節前夕,徐憾憾還前往北京京都兒童醫院,探訪了曾在水滴籌發起過籌款的兩個孩子。
這座近4萬平方米的三級甲等兒童專科醫院,擁有500張住院床位,這里大多數孩子和他們的家庭回不了家,與新年的喜慶相比,他們更在乎孩子明天的醫療費用。
小婭馨的父親通過水滴籌平臺籌集了20萬元,已全部用于婭馨的治療。現在,婭馨馬上要進倉治療,需要預交30萬的壓倉費,這個絕望的父親第二次在水滴籌發起籌款,希望好心人可以幫助女兒度過難關。
孩子狀態不好,徐憾憾計劃早些離開。臨走時,婭馨怯怯地問:“爸爸給我點的棒棒糖是不是送得很慢呀?”
婭馨母親哭著說,“孩子哭鬧時,我們會找顆冰糖,讓她輕輕地舔一口。”徐憾憾哭了,在場的人都落了淚。
醫院里,徐憾憾還探訪了另一個女孩。2018年5月26日出生的她單看外表,似乎沒有特別之處。女孩母親告訴徐憾憾,孩子在4個月大時,被診斷患“契東綜合征”,這是一種極其罕見的疾病,全世界只有200例。
前些天,有人配型成功,但對方臨近手術反悔。現在,孩子每天等著新的配型,“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等到。”
為了孩子,父親在老家西安為生計奔波,每個月把工資匯入妻子銀行卡中,供孩子看病,但這些只是杯水車薪。雖然母親已在水滴籌平臺已籌集30多萬元,但后續的治療費用至少還需要60萬。
如今,孩子隨時面臨斷費的尷尬處境,但家里已經賣掉了所有。
搭建橋梁
每次探訪結束,徐憾憾都許久不能平靜。“我每次探訪這些家庭,都會難過,孩子是他們的希望,他們都在堅守。”
這幾個家庭的故事,只不過是中國大病家庭的縮影,像這樣的情況在中國還有很多。他們所面臨的現實問題是:孩子病了沒錢醫治,父母縱然無奈也決不放棄,人活著就是希望。
正因為中國還有這么多人需要被幫助,才需要在愛心人士和求助人之間搭建起一座堅實的信任橋梁。而橋梁的搭建需要更多人的參與,眾人拾柴,終能點亮萬家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