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融入科技 技術公益Hackathon再現雄安雙堂“盒子”
2019-08-26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文梅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地區和組織意識到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揚,更需要借助傳播、科技、設計等多方力量,強調協同設計的技術公益馬拉松既兼顧了極客的創新精神,又能在短期內集中各領域的專業人員和需求方共同解決社會問題。
8月24和25日,在NGO2.0舉辦的第八屆Hackathon(技術公益馬拉松)上,參與者設計出的現代科技解決方案,為雄安新區煙火類非遺雙堂“盒子”的傳承與再現提供了可能性。
地處雄安新區雙堂鄉雙堂村,一直以來元宵節都保留著放“盒子”的獨特風俗,它是一種民間自發的帶有祭祀性質的民俗活動。雙堂“盒子”集編扎、造型、剪紙、彩繪、煙花制作等技藝為一體,由明代傳承至已成為雄安地區所獨有的非遺技藝。由于其表演時需要用明火觸發,已在當地被禁止燃放,村里會制作盒子的藝人年事已高,傳統技藝已處于瀕臨失傳狀態,“雙堂盒子”的再現急需在技術和內容上進行現代化的改進。
針對這一困境,本次Hackathon集結科技、藝術、設計、媒體、公益人、非遺傳承人等多方力量,兩天的活動中,在場創客同需求方展開了充分交流溝通,共產出三套方案涉及VR、AR、Projection Mapping、新媒體傳播、游戲開發等科技手段,對解決雙堂地區非遺再現、民俗傳承、鄉村治理等問題給予了一定幫助。
由MIT、上海紐約大學、浙江工業大學的組成的第一組,通過對雙堂“盒子”進行逐層結構,針對不同的工藝效果分別找到對應的數字媒體呈現方式,最終呈現出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他們將雙堂盒子改造成可循環使用、長期保存的裝置,利用仿明火燈光裝置,突破煙火禁燃帶來的難關,保留傳統文化底蘊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科技(projection mapping、fog screen、led show等),嘗試給予盒子新的生命力。
來自中央美術學院團隊的第二組,整合虛擬再現雙堂“盒子”的思路,以雙堂“盒子”為原型,內置構造為任務,設計出一整套游戲方案,并結合AR技術,讓雙堂“盒子”在虛擬世界得到重現,玩家可以在游戲中體驗“盒子”的制作過程,觀看“盒子”的燃放效果,在多元的沉浸感中認識和了解這項歷史悠久的民俗。
第三組的成員涵蓋工業設計、非遺關注者、藝術設計、公務員、公益人等參與者,結合雙堂村實際情況和雄安新區的規劃,給出一套文創產業發展建議方案,包括如何將雙堂“盒子”打造成為當地的一張名片,并通過電商、教育工作坊等形式開發“盒子”的經濟價值,為當地村民“堅定文化自信、全面立體講好的中國故事”,打開了新的思路。
三個方案在展示階段接受了現場問答,雄安新區領導及雙堂“盒子”非遺傳承人認為,四個方案都具有可行性,且各個方案并不排斥可以有效整合,進行優化。在認可產出方案的同時,活動也開拓了當地村民對于科技的新認識,紛紛表示“將以更加開放的心態面對非遺與科技的融合”。
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敦煌莫高窟考察調研時強調,要加強對國粹傳承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支持和扶持。本次Hackathon吸引了各個領域的年輕人關注到非遺技藝,科技讓非遺以更生動、更直接的方式拓展社會化傳承空間。
據了解,技術公益馬拉松是NGO2.0發起的公益創客團系列活動之一,旨在聯接NGOer和Maker,聯接需求和創新,推廣“協同設計”的理念與實踐,推動ICT 4 GOOD(技術公益)在國內的發展。通過線上的交流、線下的技術沙龍和Hackathon的形式,搭建開源軟硬件設計、交互設計人員與NGO對接的平臺,產出解決方案和創意原型。公益創客團已在北上廣深等地舉辦20場技術沙龍和Hackathon活動,來自IT、設計和公益界近700人參加。
今年5月25日,在“首屆技術公益峰會上”,NGO 2.0發起人&秘書長王瑾教授在“技術公益之未來村莊篇”的主題演講指出,“未來村莊”是草根的實踐,強調的是從下到上的社會實踐和社會創新。對此她分享了“以直接用戶(村民)為主體、非物理的實驗室(村莊)為載體、以社會發展為導向”的“Fab Lab”模式。換句話說,發明創造將不只發生在擁有昂貴實驗設備的大學或研究機構,也將不僅僅屬于少數專業科研人員,以用戶為主體的設計思維和協同創新是Fab Lab的核心理念。王瑾教授強調,“未來村莊的實踐不是狹隘的科技創新,鄉村的改變并非只是依賴技術的手段,更重要的是要突破思維束縛,使其成為技術和人文相結合的實踐。”
Hackathon是未來村莊項目落地的第一步,項目組同村莊在活動中進行充分接觸并建立信任關系;然后通過田野調查融入村莊實踐;最后進行模式復制。“未來村莊”項目組認為,傳統技藝結合科技藝術手段能夠實現“雙堂盒子”的重現和傳承,這有利于挖掘當地歷史文化,同時帶動該地區的相關產業的開發,從而促進農村形態轉型和產業升級。
NGO2.0:
成立于2009年5月,由麻省理工學院新媒體行動實驗室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知識管理研究所共同發起。2014年在深圳注冊成立民辦非企業單位——深圳市圖鷗公益事業發展中心,推動“技術公益”在中國的發展,定位為全國型公益支持機構,運用互聯網工具和社會化媒體,服務公益行業和社會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