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7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李慶
■ 本報記者 李慶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全民道德文化素質不斷提升,中國的公益慈善事業蓬勃發展。“體育+公益”是一個新型的發展業態,體育公益的價值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體育公益是公益范疇中一個獨特的分支,研究體育公益不僅能更好地整合資源、發揮價值,還能推動社會公益事業的進步,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
為此,2019年9月9日,清華大學體育產業發展研究中心聯合基金會中心網,共同發布了《2018中國體育公益白皮書》,旨在讓更多人支持和關注體育公益。
74家基金會凈資產31億元
據基金會中心網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3月6日,全國一共有7201家基金會,其中的體育基金會有74家,僅占全國基金會總數的1%。
1986年10月30日,第一家體育基金會——四川省發展職工體育基金會成立以來,體育基金會數量保持緩慢增加;在2010年前的24年間,保持每年平均增長1家;2010年后的9年間,每年平均增長5家。
根據基金會中心網收錄的數據,自2009年度開始至2017年度,體育基金會共開展的項目數為1697個,9年共計項目收入20.8億元,項目支出30億元。其中涉及體育活動領域的項目覆蓋類型包括體育活動、體育設施建設、體育人才培養和運動員支持等。
按照基金會創立和管理類型進行劃分,第一類系統型體育基金會,是由政府或體育主管部門發起成立和管理的體育類基金會,如中華全國體育基金會、北京市體育基金會,此類數量最多有34家;第二類是個人背景體育基金會,是由相關法人、自然人發起創立但獨立于出資人運營管理的基金會,如浙江省陳伯滔體育基金會、廣西李寧基金會等,目前有25家;第三類是企業型體育基金會,是由企業發起創辦,提供運營資金并且由企業直接參與運營管理的基金會,如江蘇捷安特自行車文體基金會、深圳市轉動熱情自行車體育基金會等,目前有9家;此外,其它類型的體育基金會有6家。
按照基金會成立的注冊地域劃分,目前有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包含民政部)有體育基金會。相比而言,經濟發達、重視體育運動的省,體育基金會數量較多,廣東省的體育基金會有18家,數量居全國第一,其次是浙江和北京,都是6家。此外,在民政部注冊的體育基金會有5家,包括中華全國體育基金會、中國關心下一代健康體育基金會等。
報告顯示,體育基金會2010年的凈資產為16億元,經過7年的發展,截至2017年12月31日,凈資產總額達31億元人民幣,凈資產年均增長率為10%。
2010年年度捐贈收入為3.8億元,公益支出近3億元,2017年度總捐贈收入近11億元,公益支出近12億元,捐贈收入年均增長率為23%,公益支出年均增長率為41%。
自2010年起,體育基金會捐贈收入整體呈上漲趨勢,在2011年、2013年略有下滑;捐贈支出整體也呈上漲趨勢,但在2011年、2015年略有下滑。
在其他收入方面,據報告顯示,2010年體育基金會的投資收入為1281.4萬元,政府補助收入為5263.6萬元;2012年投資收入為1663.8萬元,政府補助收入僅469.6萬元;在2013年實現了最好的收入狀態,投資收入為4220.4萬元,政府補助收入為3284萬元;2017年,投資收入為3157.3萬元,政府補助收入為1470.8萬元。
由此不難看出,自2010年起,雖然體育基金會的總收入逐步呈上漲趨勢。但其中投資收入和政府補助收入的比例變化起伏不定。
體育設施建設最受青睞
報告中對體育公益活動進行了分類,大體分為六類。
第一類為體育設施建設,這一類包含體育設施、體育器材、體育用品的配套和支持等。這類捐贈是最基本的物質支持的方式,也是企業在進行體育公益活動中更愿意采用的方式。這種方式不僅履行了自己的社會義務,也擴展了企業在受惠人群和非受惠人群中的知名度,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
第二類為體育文化宣傳,主要目的在于推廣體育文化,弘揚體育精神,鼓勵更多的人參與體育運動。體育文化宣傳類綜合各項的數量相對較多,達到較為均衡的狀態。
第三類為體育人才培養,主要是培養運動員、裁判員、經紀人等,也包括體育后備人才、特別是青少年運動員的培養。這類的活動場次和媒體報道量最多,說明對體育人才的培養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重視。
人才是企業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也是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基石,體育人才培養類的活動場次和媒體報道量都是最多的,企業非常重視培養專業技術人才,培訓范圍小而精,參與活動的人員都是特定技能人才,社會加強對專業人才的培養是一個良好的趨勢。
第四類是運動員支持類,是對生活困難、患有重大疾病等情況的運動員進行幫助和扶持。運動員支持類的各項占比數量都是最少,活動人數甚至不足1%,說明運動員支持這一體育公益活動的方式還未普及,有待加強。社會對退役運動員、生活困難、患有重大疾病等情況的運動員的關注度較低,應加強對他們的關懷和支持,做好安撫工作。
第五類是特殊群體類,主要是通過舉辦體育活動、體育賽事等形式,募集資金或物品,實現對需要引起重要或是患有重大疾病等人群的幫助和支持。
報告顯示,特殊群體支持類的企業數量達到了五分之一,雖然企業重視社會上的特殊群體,但體育公益活動中舉辦的活動次數、活動的參與人數和媒體報道量都不高,應該創新活動方式和宣傳方式,吸引更多的人群參與活動,提高曝光度。應加強社會對特殊群體的關注度,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第六類為轉移捐贈類,主要是通過線下或線上的體育活動,實現捐贈,包括環保、愛心救助等方面的支持。
轉移捐贈類的活動方式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的,實現線上線下的交互,因其操作方便、支持范圍廣而受到群眾的喜愛,參與度非常高,達到了活動人數的一半,且媒體報道也較多。由此說明該方式能廣泛、便捷地調動人們參與的主動性、積極性,需要更好地利用它進行體育公益活動。
到了現階段,大多數互聯網企業和相關的公益機構參與了這類活動,應該調動其它類型的企業積極參與。
面臨內外部挑戰
報告顯示,我國體育公益在發展中也面臨著不斷的挑戰,主要體現在內部和外部兩方面。
在內部方面主要是我國體育公益事業起步較晚,公益組織公信力和獨立性有待提升,公益組織管理效率較低,也缺乏充足的資金來源。
在外部方面:首先,政策和法律保障不健全。尚無一套完整的法律體系和優惠的政策服務措施,無法保障體育公益活動的整體實施,以體育志愿服務為例,目前我國還沒有形成完整的法律體系,無法有效地保護體育公益志愿者的合法權利?這會極大地影響體育志愿者的參與熱情。國家沒有專門為體育公益組織提供更多優惠政策,國內也尚未形成相關領域的法條規范。
其次,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大。在我國,體育公益資源分布不均,尚未實現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在經濟發達城市,各種形式的體育公益活動相繼開展,參與人群多,惠及面廣,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而一般的中小型城市,由于經濟實力較為落后、人們的公益意識和健康觀念受到限制,體育公益活動開展的形式少、頻率低。在偏遠、落后的農村地區,經濟條件和地理環境更是不足,體育基礎設施急需完善和改進,體育文化也需要被進一步普及。
最后,社會關注度較低。目前我國的公益組織數量不斷增加,截止到2017年,我國的社會組織總數量已達到801,083個,其中,基金會6,322個,社會團體373,194個,民辦非企業單位421,567個(《慈善藍皮書:中國慈善發展報告(2018)》)。如此體量的公益組織規模,每年舉辦大大小小的公益活動,但社會中的大多數人對公益活動的關注度并不高。新媒體時代,公益活動在社交平臺也未形成廣泛的社會關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