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專家在天津津南區調研農曉時消費扶貧模式
2019-10-17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蘇漪
2019年10月17日,在國家第6個扶貧日、第27個國際消除貧困日,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主題的“天津市津南區2019年度消費扶貧推動會”順利舉辦;該活動由津南區扶貧協作和支援合作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七代志小鎮(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天津津承維康商貿有限公司承辦。津南區商務局黨委書記、局長袁景、國家發改委農村經濟司原司長高俊才、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的博士生導師朱毅、新華社主任編輯王穎、北京博能志愿公益基金會秘書長劉靜、生態扶貧電商平臺及農曉時消費扶貧平臺負責人吳福順等嘉賓,以及津南區對口幫扶縣域政府機構代表、貧困戶代表、消費扶貧優秀機構代表、媒體代表等出席活動。
津南區商務局黨委書記、局長袁景為活動致辭,袁書記強調,要將愛心行為與經濟行為、消費行為有機結合,實現從“幫扶輸血”向“市場造血”的實質性轉變。下一步,津南區將繼續全力以赴打贏脫貧攻堅戰,努力讓貧困地區早日脫貧,得到改善。
國家發改委農村經濟司原司長高俊才從鄉村振興的發展高度,做了“推動消費扶貧,助力鄉村振興”的主題演講,他重點指出,鄉村振興的五大振興中,產業振興是第一位,而消費扶貧首先就是關注產業鏈的發展,要通過對食品安全的有效把控,吃出安全,吃出健康,吃出文化;同時,扶貧發展需要政府企業農民三者結合,以效益優先為原則,解決鄉村貧困問題。
來自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的博士生導師朱毅,則從品質、品牌與平臺的角度進行分享。朱教授將品牌比喻成人心所向,將平臺比喻成人心的蓄水池,強調消費者已經從“我餓了”的生理需求,轉變成“我害怕”的對食品安全的高質量要求,要把品質當做產品的里子,有了好的里子,品牌和渠道等面子,才能逐步發展。
承德市政府駐津辦主任陸羽軍,現場深情感謝天津政府和人民對承德的幫扶,呼吁希望能把承德的特色旅游帶動起來,把天津更多的金融、科技、人才等優勢引入承德,帶動承德與天津一起高質量發展。
除了嘉賓們高屋建瓴的分享,來自國家級貧困縣隆化縣的陳淑華,也以最樸實的語言,介紹了一家瀕臨倒閉的企業,如何在農曉時平臺的幫助下,起死回生。隆化縣晨曉種養殖專業合作社2015年銷售額僅為5萬元,2019年前9個月,通過津南區的幫扶,已經突破100萬。業績飛增的背后,是農曉時平臺以市場化的方式,從消費者的需求出發,提升產品品質,改良產品包裝,以數據驅動業務發展。
陳淑華說,“以前一年只有三個月有活,其他時間工作沒著落,現在合作社有業務,60多個貧困戶,大家全年都不休息,想趁熱打鐵把企業做起來。貧窮不是因為懶,而是沒有機會,現在有機會,大家都干勁十足,希望把最好的食材、過硬的品質、最低的價格、最好的服務提供給天津的消費者。”
而消費者代表也現場對產品給予了高度肯定。天津市眼科醫院工會主席邵秀芳分享說,工會給員工采購的福利,都得挑一挑,選一選才行,錢得掂量著花。一開始在農曉時天津平臺上采購了一些雜糧試試水,職工反映都很好,就加大力度購買了更多消費扶貧的產品,既支持消費扶貧工作,員工也滿意,兩全其美。
同時,為發揮專業志愿者力量推動鄉村振興和可持續發展,由北京博能志愿公益基金會聯合七代志·農曉時發起“家鄉合伙人”專業志愿服務行動計劃正式啟動。北京博能志愿公益基金會秘書長劉靜介紹指出,志愿扶貧是黨中央提出的社會扶貧戰略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國務院扶貧辦委托北京博能基金會主辦全國志愿者扶貧案例征選和研究項目,我們在調研和挖掘志愿扶貧最佳實踐的基礎上,與七代志·農曉時共同開發了“家鄉合伙人計劃”,并以農曉時“在縣中臺”為載體,面向全國招募專業志愿者或培訓普通志愿者成為懂鄉村發展、了解農業生產關鍵環節的專業志愿者,圍繞貧困縣農產品上行的痛點、難點和堵點,為國家級貧困縣的商戶、在地農戶和鄉村帶頭人提供專業的全程陪伴式的服務和消費扶貧,讓志愿者成為鄉村脫貧致富帶頭人的“合伙人”。
活動期間,與會嘉賓不僅在消費扶貧農特產品展銷中心了解來自河北承德、甘肅等地的優質農特產品,還前往津承維康消費扶貧倉庫進行質量檢測體驗、產品保鮮冷庫參觀;吳福順對農曉時“在縣中臺”模式做了細致介紹,農曉時“在縣中臺”模式由專家、專業志愿者、科研院校、在地青年等組成執行團隊,分別以“產地倉”和“社區倉”作為生產和消費端的抓手,以ERP系統為樞紐,定向推出30+25個解決方案,連接兩端,產地倉是農曉時在生產端(即貧困縣)的核心布局,包含選品、產品檢測、包裝審核設計及儲運提升等四大模塊,并以集單、大宗物流運輸的方式,降低整體的物流成本。社區倉方面重點攻克扶貧農產品配送的最后一公里,社區倉中配備了檢測設備,可以快速檢測農獸藥殘留及重金屬,多次把關,降低食品安全風險,并在倉庫內部開辟了移動冷庫,社依托氣凝膠等新材料新技術,實現A1級防火,節電30%,可低成本地落地在社區、企業內部等地,保證生鮮產品的低成本高效上行。
吳福順也介紹說,目前津承維康服務天津市津南區對口扶貧三個縣的進展:河北隆化、甘肅秦安、甘肅靈臺3縣已整縣入駐,共計上線超過500款各地的特色產品,平臺手把手培育貧困縣優質商戶數量達63家,主要以當地生產型企業、合作社為主,所有入駐企業必須帶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平臺上的商戶共計帶動當地貧困人數達5391人,平均每家商戶帶動貧困戶超過88人。平均每個縣域上線超過100款產品,覆蓋當地主要優勢農作物,包括隆化牛肉、隆化大米、秦安花椒、靈臺蘋果等具有超級單品潛力的地方特色的產品。同時,農曉時“在縣中臺”已進駐132個國家級貧困縣,將有更豐富、更具性價比的5000多款優質貧困縣農產品可供消費者選購。
吳福順表示,扶貧需要情懷、更需要不斷強化整體市場競爭力的長效機制。農曉時“在縣中臺”從生產和消費兩端發力,突破了農產品上行的痛點、堵點和難點,重構了消費扶貧的市場競爭力,更符合貧困戶、合作社和當地政府謀求長遠發展的意愿,也更有利于農戶脫貧致富、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