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喝彩,我們仍在坎途》新書發布暨公益思享會在京舉行
2019-10-18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文梅
10月16日下午,《別喝彩,我們仍在坎途》新書發布暨公益思享會在北京天一閣.竹林書院舉行。該書是《公益時報》高級記者文梅集兩年公益記者職業之路,向社會公眾呈上的一份“公益作業”。
本書收錄了知名學者資中筠,公益人徐永光,媒體人白巖松、崔永元,企業家任志強、俞敏洪,金融家楊凱生、康典、陳浩武、王巍等15位知名人士的公益訪談,展現當下行業及跨界人士對社會公益事業的探尋與追求,記錄他們胸懷大愛、執著公益,于坎途中尋找中國公益事業突破與發展的心路歷程。
原長江證券創始人、深圳市石門坎教育公益基金會理事長陳浩武,中國扶貧基金會執行副理事長王行最,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秘書長胡廣華等到會并發表演講。本書出版人、弘益文化創始人宋厚亮,本書作者文梅,善達網執行總編輯馬廣志,北京致誠社會組織矛盾調處與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何國科,北京博能志愿公益基金會秘書長劉靜等以“品牌傳播如何助力中國公益”為主題進行了探討和交流。北京市美疆助學基金會理事史兆苓,寧夏青年社會創新發展中心李豐豐等代表支持機構參會并致辭。
陳浩武以《公共精神和身份貴族》為題,講述了自己自60歲開始深入貴州石門坎至今,從事公益8年的難忘經歷。他認為,中國四十年的改革開放有兩大收獲,一是經濟快速發展,收獲了世界第二的GDP指標;另一大收獲則是公益事業的發展,有力地推動了社會公共精神的啟蒙和成長。
陳浩武表示,多年從事公益的過程中,他發現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到了志愿公益的行列,主動關注和幫助弱勢群體,身體力行地踐行著公益,這讓他倍感欣喜,也從中看到了中國公益事業的未來和希望。與此同時,中國的公益組織也要在不斷地實踐中明確自身的使命和定位,即在做好基本的社會救助、扶貧濟困以外,更重要的是推動社會公共精神的發展。而完成這一使命,中國需要出現更多無關背景和血緣的“身份貴族”。敢于擔當又高度自律,愿意為社會文明和進步犧牲小我,成就他人——應當成為這群“身份貴族”的標志。
中國扶貧基金會執行副理事長王行最對《別喝彩,我們仍在坎途》的內涵和精神表示贊賞和肯定。他認為,中國公益未來的發展必將是“跳出公益看公益,從硬慈善向軟慈善演變”的漸進趨勢。唯有如此,才能找準社會問題的痛點,找到正確的解決方法和路徑,有效實現公益項目的愿景和目標。
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秘書長胡廣華強調,當下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無論是公益從業者和傳播者,對公益的啟蒙和推動都還任重道遠。在這條充滿生機的坎途中,公益人應秉持誠實正直,善于學習探索,在平凡的崗位中努力進取,發光發熱。
公益思享會最后,現場觀眾與嘉賓進行了互動,就公益思想的傳播、公益項目的提升和未來發展的格局與演進等問題予以了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