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名師公益講堂”在京舉行
2019-12-15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張明敏
12月13日,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未來講堂第五講暨中國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名師公益講堂”在京舉行。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理事宋飛,以“走進多姿多彩的胡琴世界”為題,通過新穎、多元、多變,極富感染力的二胡演奏向500余名觀眾展示了中國民族音樂的風采,深入淺出地闡釋中國音樂語言的魅力。活動開始前,中國宋慶齡基金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杭元祥會見宋飛,就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指示要求進行交流。
聆聽大師課堂感受胡琴魅力
“音樂有記憶,記錄我們過去的生活;音樂可娛樂,釋放我們的情感。”宋飛老師從音樂的起源入題,闡述音樂的特征和形式等相關知識,以及音樂與生活、與感情不可分割的聯系。為加深大家對民族音樂的理解,她現場清唱豫劇《花木蘭》,演繹天津、四川、湖南等方言與音樂的關聯,使在場觀眾深刻感受到傳統民族音樂所擁有的獨特魅力和美感。
“胡琴是我們國家自己的語言。出訪國外時,這種東方本土樂器,十分受歡迎。”宋飛老師培養的學生組成重奏組為大家演奏弦樂四重奏《戲花鼓》,這首樂曲取材于湖南花鼓戲,在演奏過程中需要四把胡琴,就像花鼓戲中的四個角色在對話、歡笑,具有很強的民族色彩和可聽性。一曲結束,觀眾的掌聲久久不息。
近距離接觸名師享受學習樂趣
難得有與宋飛老師零距離接觸的機會,臺下的家長們就孩子在學習民樂的路上遇到的問題現場進行提問,宋飛老師作了細心的解答。她分享自己自幼出自興趣隨父學習二胡的經歷,對當下孩子們身上背負了考級、加分等功利性因素進行了批判。作為老師,宋飛老師在教學中,要求學生不僅要練習演奏,更要理解作曲家的思想、作品的風格和內涵,還要廣泛地了解民族的歷史、文化和藝術。“一直到現在,我還是像個學生一樣,看到新鮮事物就會特別感興趣。做音樂的人要保持這種對生活的敏感,如果麻木了,就不是好狀態。”
宋飛老師的精彩回答展現了一名專注胡琴專業人才培養教育家的教學智慧,博得了臺下家長們的熱烈掌聲。“藝術來源于生活,希望大家在學習我國優秀傳統樂器和演奏技巧的同時,充分調動想象,去細膩地體驗生活、體會情感,融入自己的演奏,找到屬于自己的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