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05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王勇
2020年1月5日《慈善藍皮書》2019年度中國十大慈善熱點事件發布會暨慈善藍沙龍第11期在北京舉辦。
2019年度中國十大慈善熱點事件包括:1、水滴籌接連引發輿論爭議;2、春蕾計劃變更項目善款使用范圍引爭議;3、民政部設立慈善事業促進和社會工作司;4、第一張個人捐贈電子發票開出;5、性騷擾為案由首例獲審理案件一審判決;6、聚焦“少年的你”,涉未成年人“兩法”迎大修;7、“99公益日”地方慈善會力量引關注;8、范冰冰與鴻茅藥酒獲頒公益獎項引爭議;9、中國志愿服務現新篇章;10、萬向集團創新慈善信托模式。
據主辦方介紹,2019年度中國十大慈善熱點事件的產生過程如下:中國靈山公益慈善促進會于2019年12月25日邀請十多位慈善研究專家和慈善一線實踐者就2019年慈善熱點事件備選清單進行討論并形成最終的候選名單。2019年12月26日-2020年1月2日,邀請了100位跨界評委對熱點事件候選名單進行匿名投票。投票結果前10的熱點事件為《慈善藍皮書》2019年度中國慈善十大熱點事件。
事件的評選標準包括:
1、公眾層面與行業內部,均具備一定的關注度。
2、在慈善的方法、工具、技術、政策、知識、思想、文化等方面,具備:典型意義,可作為行業研究的代表性案例;或前沿意義,對行業發展方向與路徑具有引領價值;或警示意義,揭示出行業發展必須重視與直面的重大積弊或挑戰;或趨勢意義,能夠從中反映出行業發展的宏觀變化與走向。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慈善藍皮書》主編楊團,南開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慈善藍皮書》副主編朱健剛,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金錦萍,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賈西津,深圳國際公益學院副院長黃浩明等專家參與了活動,并結合熱點事件就2019年度中國慈善事業發展做了回顧與點評,內容涉及慈善發展掃描與展望、社會組織國際化亮點與發展趨勢、境外非政府組織在華活動情況變化與發展趨勢。
《慈善藍皮書:中國慈善發展報告》(簡稱,《慈善藍皮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學術出版資助項目,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的系列藍皮書之一,也是中國靈山公益慈善促進會的品牌項目之一。自2009 年出版以來,《慈善藍皮書》已經連續出版11年11 本報告。。《慈善藍皮書》從2011年起開辟專章關注中國年度慈善熱點事件,并從2012年開始了公開的年度十大慈善熱點事件評選。評選活動不僅記錄了歷史,也推動了公眾、慈善實踐界與研究界人士的參與。
附:《慈善藍皮書》2019年度中國十大慈善熱點事件
1、水滴籌接連引發輿論爭議
2019年,個人大病求助平臺水滴籌接連引發公眾熱議:
5月初,德云社相聲演員吳鶴臣“百萬募捐”事件,激起公眾對水滴籌審核不嚴格、管理不規范的質疑。11月初,北京朝陽法院對全國首例因網絡個人大病求助引發的糾紛案作出一審判決,判決被告全額返還通過水滴籌籌得的款項并支付相應利息。
11月底,一段名為《臥底水滴籌:醫院掃樓,籌款每單提成》的視頻在網上熱傳,使水滴籌再次卷入負面輿情旋渦;在這次負面輿情中,公眾的質疑更加深入,直指水滴籌的性質與模式。
水滴籌究竟是公益還是生意?在它的模式中,究竟商業是其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新手段,還是慈善是其收割商業流量的廉價工具?在相關的詐捐騙捐事件中,它需要承擔怎樣的責任嗎?
2、春蕾計劃變更項目善款使用范圍引爭議
2019年12月,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公益項目“春蕾計劃”受到公眾質疑,原因是被發現其將部分項目資金用于救助男性困難學生。質疑發生后,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相對及時地發布聲明以澄清,但卻引發了更大范圍的爭議。
批評和質疑主要圍繞著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違背捐贈人意愿變更捐款用途、籌款與項目“兩張皮”、對項目捐贈人尊重不足、社會性別意識欠缺、公關危機處理能力不夠專業等展開。
其中,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金錦萍的評議文章《公益項目為何不可隨意變更目標?》指出,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確實有錯,其核心問題在于僅僅著眼于春蕾計劃受益人范圍的變更,沒有充分意識到其受益人范圍的變更已構成對項目目的變更,而公益項目設立后的項目目的和善款用途的變更,均須遵循我國《慈善法》以及《慈善組織公開募捐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嚴格遵循“程序正義”。
3、民政部設立慈善事業促進和社會工作司
2019年1月25日,《民政部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簡稱“三定方案”)正式發布。
根據三定方案,民政部設立慈善事業促進和社會工作司,經過這一調整,慈善事業的相關工作將集中到慈善事業促進和社會工作司;社會組織管理局沿用了之前的名字,但其職責發生了變化,剝離了境外非政府組織、社會工作方面的職責,與《慈善法》相關的工作職能也轉到了慈善事業促進和社會工作司,其工作將專注于社會組織;此外,民政部首次設立兒童福利司,將涉及兒童福利的職能進行了歸口,這被認為“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
4、第一張個人捐贈電子發票開出
2019年4月11日,我國第一張個人捐贈電子發票由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開出。
此次,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攜手支付寶,打造了“捐贈到賬-填寫開票信息-開具發票-推送至發票管理小程序”的捐贈電子發票全流程場景。此舉順應信息化的大趨勢,在公募和網絡籌款的大形勢下,小額捐贈體量不斷加大,電子發票經過財政部監制,與紙質票據具有同等效力,保障了慈善組織的權威性,更加利于慈善組織動員公眾參與公眾籌款活動。
9月2日,湖北省慈善總會啟動“湖北省公益事業捐贈統一票據(電子)系統”,開具出了湖北省第一張電子捐贈票據。
5、性騷擾為案由首例獲審理案件一審判決
2018年,輿論曝光多起公益慈善界知名人士被舉報性騷擾事件,造成了惡劣的行業與社會影響。2019年相關事件繼續引發關注:
年初“工友之家”賈志偉被舉報性騷擾;6月,成都一天公益理事長劉猛性騷擾案于成都武侯區法院一審判決,認定劉猛存在性騷擾行為,判定其口頭或書面道歉,該事件是性騷擾成為獨立案由后首例獲審理案件;12月,曾于去年被舉報性騷擾的“花開嶺”公益村發起人鄧飛開展項目公開募款,遭受質疑,公開募款項目被下線。
12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防止性騷擾有關規定得到進一步完善,草案明確規定,機關、企業、學校等單位應當采取合理的預防、受理投訴、調查處置等措施,防止和制止利用職權、從屬關系等實施性騷擾。
6、聚焦“少年的你”,涉未成年人“兩法”迎大修
2019年10月26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舉行分組審議,審議《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訂草案》。
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條文從72條增加到130條,并設立“網絡保護”“政府保護”專章,成為本次修訂亮點;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訂草案)在盡量保留現行法律框架和內容的同時,對其體例結構進行了合理調整,以體現分級預防的理念。兩部修訂草案對未成年人保護力度之大、范圍之廣引起社會關注。
會前,反映惡性校園欺凌事件的電影《少年的你》以及發生在現實中的大連13歲男童殺人事件,再次極大地引發了社會各界對未成年人保護和犯罪預防的關切。
11月29日,涉未成年人“兩法”修訂草案的公眾意見征集截止。
7、“99公益日”地方慈善會力量引關注
2019年9月7日至9日,騰訊99公益日進入第五年,共有4800萬人次愛心網友通過騰訊公益平臺捐出善款17.83億元,超過2500家企業配捐3.07億元,加上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提供的3.9999億元配捐,3日總共募得善款達到了24.9億元,再創新高。
此外,今年99公益日不同于往年的一大特點是,地方慈善會力量突顯;在騰訊公布的公募機構籌款排行榜前十名中有5家為地方慈善會,其中排行榜首的重慶市慈善總會共募集善款1.31億元。
這一現象引發了不少公益慈善界實踐者與研究者的關注,有人認為這凸顯了慈善會系統的動員能力與創新轉變,但也有人為之感到疑慮,擔心行政力量的過度介入可能有礙公益慈善行業的健康發展。
8、范冰冰與鴻茅藥酒獲頒公益獎項引爭議
2019年12月17-18日,影視明星范冰冰連續出席兩場公開活動,分別獲“2019年度最具公益影響力明星”及“年度公益人物”;這是在其因偷稅、漏稅繳納天價罰金后首次公眾亮相。
12月21日,中國中藥協會授予鴻茅藥業、鴻茅藥業副總裁分別獲頒“2018年度履行社會責任明星企業”和“2018年度履行社會責任年度人物獎”稱號,輿論一片嘩然;12月27日,中國中藥協會官網宣布撤銷對鴻茅藥酒的表彰。
這兩起爭議人物、爭議企業及其負責人獲頒公益獎項事件,引發了社會各界對公益慈善行業獎項評選標準 、流程、公信力等的質疑與熱議。
9、中國志愿服務現新篇章
2019年1月17日,習總書記前往天津和平區與社區志愿者交流,對志愿工作出重要指示。
7月24日中國志愿服務聯合會第二屆大會召開,習總書記發賀信,對志愿服務工作給予肯定、寄予期望,稱志愿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
11月,在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健全志愿服務體系”。慈善事業作為第三次分配的主要方式,以慈善捐贈和志愿服務為主要形式開展分配活動。
10、萬向集團創新慈善信托模式
2019年7月,萬向集團董事長魯偉鼎宣布,萬向董事局決定,將萬向集團公司截至2018年度審計報告的資產,全部捐贈設立魯冠球萬向事業基金。公益基金的全部收益將用于研發新技術,高端人才教育,開展科技研究,支持設立理工類應用型科研機構。
消息宣布當天,魯冠球萬向事業基金已按照《信托法》和《慈善法》正式開始辦理。魯偉鼎表示,公益基金依法設立完成后,將正式對外披露公告。
有專家分析,魯冠球萬向事業基金或將成為中國慈善信托模式的一次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