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外普拉鄉建交流會在京舉行
2020-01-14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張明敏
12月29日,在舊歲新年交趾之際,始建于元朝的國家級傳統村落——云南外普拉村的居民代表,帶著濃濃彝族風情,與當地縣、鎮、村領導風塵仆仆的一同來到北京光合空間。在這個社會創新基地里,通過現場鄉建茶話會、小型特產展銷、外普拉彝族家宴和歌舞晚會形式,結合網絡在線直播,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鄉建交流會,與各路關注鄉建的人士一起探討傳統村落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可持續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要議題,2015年聯合國正式通過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到2030年在世界范圍內實現消除貧困、性別平等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目標。云南外普拉村在2017年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確定為可持續發展目標在中國的示范村,實施以婦女為主的可持續扶貧與發展示范項目。這次來到北京的村民代表中,十來位是村里的婦女骨干。
一天的展示交流會,外普拉村向受邀嘉賓展示了它的社會創新模式。通過生態景觀打造、生態種植推廣、一院一品民宿、外普拉書院、樸門永續農場及咖啡館下鄉計劃等項目的落地,為老村民賦能,引新村民入村,讓外普拉村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新老村民安放身心的宜居之地。上午的外普拉共建人發布會,發布了三種共建人模式,鄉建合伙人、外普拉天使和短期志愿者,只要認同可持續發展理念外普拉鄉村振興總體規劃,可以通過技術、資金、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參與共建。
永仁縣委副書記吳濤在茶話會發言中表示:外普拉村的可持續發展行動,不是復制一個千篇一律的類似城市的鄉村景觀,而是真正關照人與鄉村,把村落的人文歷史、生活生產融入到村落景觀中。這個景觀對于村民的生活生產有何影響?這個景觀是不是華而不實反成累贅?這是我們所關心的。
宜就鎮黨委書記普學昌談到:外普拉的保護和開發,首先要做好產品和服務,帶動整個區域的發展,但是我們真正想做的的,是讓村民從富起來到幸福起來,只有自己先幸福起來,來到村莊的人才會覺得幸福。在保護的過程中特別要注重彝族的語言文字,傳承文字就是傳承傳統思維,同時可以整理成書目和歌謠,形成原生態的產品。整個村子的發展不要太快而是要更好。
外普拉黨支部書記馬登科表示:帶領村民致富是自己的初心,希望帶領村民脫貧的同時生活的更幸福。
居民代表上臺告訴大家,烤煙種植是當地支柱產業,但烤煙種植生產的過程,卻與生產友好的目標背道而馳。在當地政府的指導與幫助下,外普拉村村民栽種兩千畝芒果樹,今年掛果的已有八百畝。在去煙草經濟發展其他支柱產業的道路上,村里計劃通過生態種植的方式,恢復種植當地品種水稻。
負責外普拉鄉建策劃的古秾鄉建團隊負責人鄒長斌表示,當村民老舊的意識得到啟發和轉變,村民主動開始思考本村未來的出路和希望,并行動起來,鄉建才真正開始。鄒長斌說:鄉村建設是個過程,不是結果。我們希望通過以上項目的落地,帶動外普拉村發展生態旅游和本地經濟,實現傳統村落的真正活化。
本次茶話會的受邀參會嘉賓: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楊團、卜衛,阿里巴巴研究院梁春曉,幸福書院院長金向群,愛故鄉藝術團團長孫恒,新工人藝術團團長許多,北京愛故鄉文化發展中心秘書長黃志友,以及來自友成基金會、恩派社會組織的項目官員和一些媒體人士,與外普拉村當地的各級政府負責人和村民代表分組進行了圓桌交流,取得了諸多共識。
在前一天的28日下午,幸福學院的劉芊老師給村民講了一堂生動深刻的鄉建課程,劉老師講到鄉村改造中經濟和社會文化的關系,經濟是為了脫貧致富,社會文化是為了鄉村治理和文化傳承的發展,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要同時注重自然生態和社會生態。劉老師還梳理了鄉村改造的四個階段,美麗鄉村從1.0鄉村旅游到2.0鄉村度假,再到美麗鄉村3.0鄉村教育、三產融合、文創平臺和民宿等,最后是美麗鄉村4.0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這個階段需要我們用手腦心去尋找。老師還用陜西袁家村、江西上饒婺源箽嶺、浙江莫干山、下南村等案例作了解讀。
劉老師還幫外普拉做了現狀與定位分析:在文化方面要有自信心自豪感、歷史文化上需要多方面的查找修補;經濟方面需要可持續發展,環境是需要保護的;在促進物質文明的同時也要注重精神文明的發展。需要做好自身的定位,需要知道,定位為高端也會吸引來低端的消費,而定位低端是不會有高端消費的。這堂課開闊了大家的思路,也提升了大家對家鄉改造的認識,外普拉將在美麗鄉村4.0的模式下探索自己的可持續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