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18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王勇
最近一周,安徽省合肥市的包河、肥西等區縣陸續召開了2014年的“兩會”。在政協會議上,政協委員們第一次在政協報告中聽到了社會工作、社工等內容,一股強勁的“社工風”在合肥的各個角落刮了起來。
行政助推是動力
對于政協工作而言,社工是個新領域,“社工風”的刮起離不開擔任合肥市社工協會首任會長的現任合肥市政協主席董昭禮的影響。
合肥市社工協會成立于2012年4月17日。據合肥市民政局調研員、合肥市社工協會秘書長陶梅煚介紹,準備成立協會時有兩套方案,一套民政局長當會長,一套請市領導,商量很長時間,決定請董昭禮主席。合肥市之前就有成立大的協會請市領導擔任會長的慣例。董主席同意了邀請,經過組織程序,正式擔任了市社工協會的會長。與此同時,合肥市委組織部、合肥市財政局、發改委、民政局等18個部門成為社工協會副會長單位。民政局局長擔任執行會長。
據協會秘書處介紹:協會制定了副會長單位職責,依據各單位的職能職責在相關領域開展社會工作服務。有些事情民政部門難以協調的工作就發揮副會長單位作用,得以解決。比如《關于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和“1+4”文件等出臺。市民政局局長張煒非常重視社工協會工作,把協會工作和民政局社會工作結合起來,把責任目標分解到各個處室。
除此而外,市社工協會建立后還將推動組織網絡的覆蓋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開展。“以協會名義給縣里主要領導發函,某某縣委并某某書記,直接寫到名字,講明成立協會意義,建議什么時候成立,市民政局給縣區民政局發通知,要他們主動向縣委區委匯報。上下聯動,一結合?;ハ嘤幸粋€促進。”陶梅煚強調。
街道、鄉鎮及社區社工協會的建立則主要由區縣推動。包河區社工協會會長、區政協主席郝力群介紹了該區所采用的督查落實機制,“我們將2013年確定為全區社會工作協會建設年,要求6月份全部完成協會建設。成立了一個督查小組,由協會會長、分管區長以及民政局、組織部等職能部門組成,開展聯合督查,主要督查協會成立情況,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等。”
行政推動的效果是明顯的.在合肥市市委、市政府的政策引導下,在協會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和積極推動下,2013年4月,合肥市4縣4區1縣級市均成立了社會工作協會。在隨后的三個月內,廬陽、包河、瑤海、蜀山四個主城區的街道也全部成立了社會工作協會。形成了縱向到底、橫向到邊、上下聯動的協會組織網絡體系。新站開發區則于2013年10月10日成立首個開發區社工協會,
社工實務是基礎
如此迅速的組織網絡覆蓋速度不僅令他人驚異,經歷了這一切的陶梅煚秘書長也多次表示沒想到會這么快。
合肥市早期社工機構的創辦者,合肥工業大學教師周軍分析,原因在于,雖然是行政推動,但并不是一刀切,而是先在一些有經驗的地方做試點,一開始包河區、蜀山區、廬陽區,街道則是琥珀街道、西園街道優先,都有基礎,有示范帶動作用。行業組織建設有一個因地制宜的過程,讓人看到不僅是成立了,還能看到成立了什么人來做,發揮什么作用。
這一點得到了包河區社工協會秘書長、包河區民政局局長蔡芳的印證。據她介紹,包河區開展社會工作的雛形2008年就已出現。“當時是在南湖社區開展兒童閱讀服務,只是一個項目。后來越做越大,不斷有居民帶著孩子要加入,11月份覺得有必要向其他社區推廣,由周軍老師發起成立了包河區第一個,也是安徽省第一個社工機構——包河區及人社會工作服務社,把項目向其他街道社區推廣,2009年做到6個社區。2010年從兒童領域向其他領域發展,做養老服務。先從一個志愿服務項目開始,即困難群體居家養老,那時沒有資金,靠發動志愿者,及人設計項目。做到2011年,全國老齡辦推養老信息化試點,我們爭取了這個試點,區政府拿了一筆資金,在包河區開始試點做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明確列入財政預算。之前做的碎片化的社工實務逐步有了體系,又成立了在合肥市注冊、工作內容主要在包河區的愛鄰社工服務社。2011年基本上我們的社區的社工實務工作已經是系統化、成體系的,基本的機制已經建立了,常態化政府購買服務項目,幾年的社區實務工作基礎,再加上志愿者的隊伍也已經集合起來了。2012年在市社工協會的推動下,包河區社工協會成立了,也是包河區社工實務發展到這個階段的一種必然。”
蔡芳指出:“政府推動起了一個媒介作用,成立過程會員的組成也不是行政命令必須參加。我們當時發了征求意見表,協會成立了,章程是什么,未來要做哪方面的事業,大家自愿加入,反饋意見,不愿意加入不強求。單位會員,社區自治組織,鄉鎮街道政府部門,也有一些區政府的組成部門,從事社會事業,計劃生育、教育、衛生、社保部門,群團組織,共青團、婦聯、工會、司法的這樣一些部門,另外還有一些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集中在社區草根組織,自娛自樂的一些組織,另外社工機構,公益性社會組織,類別比較全面。”
合肥市首家街道級社工協會——2012年6月成立的蜀山區西園街道社會工作協會的成立同樣如此。據其會長、西園街道工委書記彭兆耀介紹,在成立協會之前,西園街道作為蜀山區社區社會組織培育發展試點街道,在培育發展社會組織方面做了些探索,重點培育了社區里的居民自治、公益、文體康樂三類社會組織,有20多家。在這一過程中,總感覺政府做這件事發不上力,在與專業社工機構交流怎樣有序建立各類組織后,他們提出是到了成立社工協會的時候了,當時就把社會組織負責人,原有的一些組織如民調機構、計生協會等納入進來。因為提出要發揮街道引領作用,就選舉他擔任了會長。如今,西園街道為所有社區都購買了社工崗位,由專業社工培育引導社區社會組織,已經形成了社工引領、社居委支撐、社會組織補充的服務模式。
政府與機構目標融合是關鍵
從包河、蜀山等區社會工作的發展以及社工協會的成立過程可以看出,合肥速度與社工機構服務社區的定位有著重要的聯系。
談到社工機構的使命,周軍老師頗為激動,“我們認為社工是服務老百姓的,老百姓在哪,主要在社區,所以社區是社工服務的大舞臺,各種人群都接觸得上。社工定位是什么,價值體現在哪,目標在哪?應該是社會服務體系,過去沒有,對服務對象要了解接觸,對需求要把握,服務形式要設計,資源要整合,流程要跟蹤改進,系統工程,行政人員不合適,具體的社會組織的具體服務人員不合適,社工干這個活。”
作為愛鄰社工服務社的理事長,周軍在包河區建立了區、街、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同時他還在推動包河區濱湖世紀大社區的社工介入社區自治項目。據該社區束主任介紹,她們在推進社區自治工作時,發現去行政化后,社居委因為沒有資源極易被邊緣化、虛無化。居民沒有在類似單位的工作經歷,自我生長具備自治意識與能力十分困難。在社工機構的幫助下,她們引入了社工介入社區自治項目。從觀湖居委會開始做起,由社工策劃活動,讓居民走出家門通過活動互相認識,同時發掘社區能人,進一步搭建社會組織,逐步引導他們服務居民。在此基礎上成立專委會對社區社會組織的服務進行監督。居民從被動參與到自發組織、積極監督,社區自治有了可能。2014年,她們計劃將這一項目推廣到下轄的所有社區。
承接政府購買社工崗位,向包括西園街道在內的蜀山區10個鎮街園派駐了社工的民生社工服務社,則在機構使命中寫明:以積極促進社會工作本土化發展,以大力推動社會工作介入社區居民服務、創新社區服務模式、提升社區居民服務效果、滿足社區居民及其家庭的服務需求為目標。
民生社工服務社理事長畢蘭鳳強調,社工機構在工作中一定要考慮居民需求是什么,基層政府需要做什么。
社工機構對社區、對社會服務體系的關注,恰恰與政府的關注點重合。2011年3月,“社會管理創新”一詞首次以重要篇幅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12年11月,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必須從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合肥市作為全國社會管理創新綜合試點城市,市委市政府自然高度重視社會服務工作。合肥市社工協會副會長、市民政局副局長曹曉紅指出,合肥近幾年經濟有了質的飛躍,經濟發展要同社會發展同步進行。目前合肥市的老齡人口已占總人口的14.2%,流動人口300萬,迫切需要開展社會服務工作,社工協會的成立是很自然的事。過去我們有老三社——社會福利、社會事務、社會救助,現在則是新三社——社區、社團、社工。
王錫友也表示:“合肥市委政府把合肥市定位為區域性特大城市,叫大湖名城、創新高地。經過這幾年的快速發展,社會經濟有了快速發展,與此同時人們對美好社會的期待與公共服務、社會服務存在差距,問題就來了,自然而然催生了協會的產生。它要解決問題呀,實現人們的美好期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在合肥市全力推進社會管理、社會治理的大背景下,應運而生。”
對社區、對社會服務的共同重視使社工工作與政府工作實現了融合,“協會的工作也是民政局的工作,互相促進,互相配合,協會跟政府部門這是一個雙融合,雙促進,雙推動。”王錫友強調。
技術撬動是未來
社工協會與政府的融合不僅體現在理念上,在當下的合肥市各級社工協會中更明顯地體現在人員的共同使用上:主要依賴民政力量,一身兼兩職。市以下社工協會基本沒有專職工作人員,工作由民政局相關辦事人員承擔。即使是市社工協會,日常工作人員也只有由市民政局聘用的2名工作人員加1名義工,他們同時還要承擔民政局社工辦的工作任務。
對于這種情況,周軍指出:“行政推力什么時候都需要,需要注意的是行政推動到什么程度,有的工作要不要用行政去推。把社工當行政人員來用,是要嚴格避免的。督導、培訓、評估的過程,行政就不能去干擾他,這是個技術問題,就沒有副作用。要有邊界,不要影響到技術自身,要特別注意。”
為了使社工協會擁有推動社會工作的專業力量,將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2013年下半年,市社工協會組織成立了合肥市博愛社會工作發展中心,在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培訓、實務督導、服務項目設計開發、政策研究、評價評估、社會組織孵化、承接政府購買服務等方面開展工作。
這是一個主動被“收編”的機構,由合肥市社工協會控股,師資力量來自愛鄰社會工作服務社的愛鄰培訓學院。作為愛鄰的理事長,周軍表示:“博愛沒有專業人員,本來是愛鄰自己培養用的人切除了,給了博愛,上升為全市的。提了一個條件,要求社工協會更好地去塑造這個環境。對愛鄰的意義,第一個這批人專業化了,第二個我們也不需要去養你了,第三還能為我服務,第四還能促進大環境。留在機構也是做督導,但不能做評估,機構不能自己評估。社工協會明確有這個意識,我們主動地促成這個意識。早期愛鄰培訓學院是愛鄰社工的一個項目,當時不停地給社區干部洗腦。我們去做不合適,畢竟身份不對,社工協會來做更好。”陶梅煚指出:“博愛要以堅持公益性質、強化服務意識、打造博愛品牌、推動社會工作為目的。”
掛牌當天,博愛就對會員單位搞了一次免費培訓,回饋會員單位。今后還將持續開展培訓。“第一塊,資格考試培訓。合肥有文件,就是你通過資格考試,報名費、書本費等全報銷。有的區報名就給錢,有的區考過報銷獎勵。我們鼓勵后一種??记芭嘤柺召M,因為有老師、閱卷,按市場價和委托單位簽訂合作協議收費。第二塊,政府轉移的培訓,今年我們在民政局預算中有鄉鎮街道社區干部的培訓。”陶梅煚介紹道。
除了上述培訓外,合肥市社工協會還有一個特色培訓:以會帶訓——從協會成立開始,幾乎每次會議都有一個會前一個小時以內培訓。比如會長會議、年會、秘書長會等。據陶梅煚介紹,“第一次就講什么是社工、什么是義工以及他們之間的區別。第二次講相關系統如何開展社會工作,我們這些系統有哪些社會工作。第三次秘書長會,講項目評估對政府購買服務的意義和作用。每次培訓,董主席和有關單位領導從頭到尾都認真聽、認真記。”通過這樣的方式,政府部門工作人員逐漸被“洗腦”。認識清楚了,推動就有力了,報名參加資格考試的越來越多。肥西縣民政局局長打算親自報名參加2014年社會工作資質考試并參加培訓。
此外,評估、督導工作也開展起來。
蜀山區與博愛簽訂了協議,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負責各鎮街園社會服務項目的立項指導、中期評估、末期評估等工作。據蜀山區民政局黨委委員孫方榮介紹,該區拿出了325萬元購買社工服務項目,平均5萬1個。為了避免錢給了而不做項目或項目做不好,需要考核。如果民政局說了算就會出現行政干預,民政局也沒有能力與時間去做,所以引入了第三方評估。立項通過給40%,中期評估通過給40%,末期評估通過再給20%。第一批報過來的項目在初審時有一半沒通過,博愛的專家每個項目由3個人打分,并且各自寫出問題及修改建議。根據他們的意見,各單位對項目方案進行了修改。再次評審時有23個項目通過。第二批項目預計會在1月底上報。孫委員說:“通過引入博愛第三方評估后這段時間,我們感覺到政府部門輕松多了,也讓我們看到博愛專家的敬業精神,看到博愛公益的性質,不是個賺錢的機構。”
督導方面,博愛的葉士華老師等從項目設計就已經開始介入肥西縣的社工項目。作為合肥下轄的縣,該地社工人才匱乏??h社工協會成立后,迅速成立了惠普、惠民、惠欣3家社工師事務所,啟動了社區矯正、失獨和高齡老人公益服務、特殊老年人人文關懷三個項目,每個項目提供10萬元。這三個所的所長以前均為民辦培訓學校從業者,談到目前遇到的問題,幾位所長同樣強烈表示迫切需要督導。葉士華表示,下一步要建立常態的溝通機制,組織各方面的專家共同開展督導,使社工機構的各方面問題均可得到專業督導的支持。為了更好地進行督導,中央支持社會組織項目,合肥市社工協會申報了一個合肥市本土化督導梯隊建設示范項目,陶梅煚表示:“如果申報成功,對我們的督導人才是很好的一個提煉。”
從組織網絡的覆蓋到推動政策的出臺,再到技術支持,合肥市社工協會發展的三部曲,讓我們看到了行政推力的邊界所在。只要把握好度,社會工作必將大有發展。
(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