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06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7月下旬,“上海市民辦教育發展基金會”獲得登記管理機關核準。該基金會由上海7所民辦學校共同捐贈7730萬元設立,基金會的性質為非公募。這是全國各省市中首家由民辦學校聯合發起、用以發展民辦教育的基金會。
上海市教衛黨委副書記、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表示,上海市民辦教育發展基金會成立,募集社會資金,完善捐贈制度,形成捐贈文化,任重而道遠。
如何籌款 錢怎么花
新設立的上海市民辦教育發展基金會以各校辦學節余經費作為原始基金,由上海杉達學院、上海視覺藝術學院、上海東海職業技術學院、上海濟光職業技術學院、上海新僑職業技術學院、禾佳教育聯盟、培佳雙語學校等非營利民辦學校發起捐設。如何用錢由理事會23人決定。其中,上海杉達學院原校長袁濟擔任首任理事長及法人,首屆副理事長出自各發起單位。其他理事,除上海市財政局、市教委各委派一人之外,均為社會賢達、教育教學、投資理財等方面專業人士。
基金會秘書長楊永明透露,根據擬定章程,每年以不低于8%比例支出基金,全部用于民辦學校教育;同時用于基金會自身的開支不能超過0.8%。近期,基金會的錢就要花在首批6個主要項目上。其中如民辦高校教師發展“同舟計劃”、民辦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發展“萌芽計劃”,都是“強師”之舉;而直接定期獎勵的人群包括突出貢獻者、優秀輔導員等。
做那些政府企業不能做的事
事實上,上海市民辦教育發展基金會接受的捐贈,不止于資金。發起單位之一的上海濟光職業技術學院,就正在籌備將學校整體捐贈給基金會,由基金會作為學校的舉辦者。
目前,私立教育發展相對成熟的國家均實行營利性和非營利性民辦學校分類管理,實施學歷教育的私立學校通常是非營利學校,而相當一部分非營利學校的舉辦者正是基金會等公益性社會組織。因此,上海市民辦教育發展基金會也成為引導民辦學校堅持公益性辦學的新載體。
另一種形式的“接盤”,是原辦學方的退出機制。如果民辦學校由于種種原因而終止辦學,那么上海市民辦教育發展基金會可以出手,保證教育資產不再流失,成為在現行政策條件下唯一可操作的“接球員”。民辦學校停辦后,學校資產在清償債務后有剩余的,可在審批機關統籌主導下由基金會回收。通過“分賬”,由政府投入形成的資產、學費收入,以及接受捐贈形成的資產,也可進入基金會繼續用于發展民辦教育事業。
實現民辦教育治理現代化,政府要不缺位也不越位,企業要厘清營利與非營利,而作為第三方的民辦教育發展基金會可以做兩者還不能做的事,還存在不少有待突破的制度創新點。比如企業個人向民辦教育大額捐款,必須先繳納相當比例稅額,因此實捐金額打了折扣,而基金會可爭取捐贈金額直接抵扣稅款的先行試點。又如基金會可針對民辦教育非事業單位的特點,靈活規避政策性的機制障礙,提高教師在職和退休待遇,以此穩定民辦教師隊伍。(據《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