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17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皮磊
5月12日是我國第八個防災減災日,今年防災減災日的主題是“減少災害風險,建設安全城市”。為了貫徹國家減災委員會、北京市應急委員會關于做好2016年防災減災宣傳演練工作決策部署,建立京津冀減災救災協同發展機制,提升京津冀區域綜合減災救災能力,5月11日上午,由北京市民政局、平谷區人民政府主辦,天津市民政局、河北省民政廳協辦的京津冀地震災害應急救助協同演練在北京市平谷區馬坊鎮舉行。
簽署京津冀減災救災合作協議
2015年11月6日,京津冀三省市召開民政事業協同發展工作會議并簽署《京津冀民政事業協同發展合作框架協議》。
作為民政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也是京津冀民政事業協同發展的重要內容。《京津冀民政事業協同發展合作框架協議》提出“建立災情信息共享機制、救災物資協同保障機制、毗鄰區縣合作機制、宣傳演練聯動機制”。為更好地貫徹《京津冀民政事業協同發展合作框架協議》,建立健全京津冀減災救災協同發展機制,5月11日上午,京津冀三地民政部門共同簽署了《京津冀救災物資協同保障協議》,對京津冀三地救災物資協同保障的目標、原則、內容、保障機制做了具體規定。
根據該協議,在災害發生時,三地要統籌考慮救災物資儲備庫分布和儲備物資的種類數量,優化救災物資儲備庫布局和品種數量,提升區域救災物資儲備的整體能力;此外,要建立京津冀救災物資儲備管理信息平臺,實現京津冀三地救災物資信息共享;第三,建立京津冀三地救災物資應急援助響應機制,當京津冀三地任何一地遭受較為嚴重的自然災害或突發事件時,受災省(市)民政部門可根據災情向其他省市提出物資支援請求,支援省(市)民政部門應及時建議當地政府啟動本省市應急援助響應機制,對受災地區進行援助。
其中,毗鄰區縣合作機制是京津冀區域減災救災協同的前提和基礎,只有把區縣級“微觀區域”做好,才能從整體上提升整個京津冀“宏觀區域”綜合減災救災能力。為此,平谷、薊縣、三河基于本區域災害風險和合作需求,簽署了《毗鄰區縣救災互助協議》,規定建立三地“災情信息共享機制、救災物資協同保障機制、救災隊伍互助機制”,共同提升區域綜合減災救災能力。
引導社會力量 參與減災救災
當天,京津冀三地民政部門共同開展了地震災害應急救助協同桌面推演,北京綠舟應急救援促進中心、北京市藍天救援隊等民間救援機構參加了現場模擬演練。其中,由專業社工組成的北京市災害社工服務隊成為此次演練的一大亮點。據了解,由于我國災害社會工作服務起步較晚,存在基礎薄弱、服務范圍有限、專業人才不充足、專業服務推進不深入等問題。就北京地區來看,災害社會工作服務專業隊伍建設滯后,主要依靠民政系統內部的社工人才參與服務,難以滿足防災減災的工作需要和群眾的現實需求。在此基礎上,2015年7月,北京市成立了由專業社工組成的服務隊伍。經過培訓后,北京市災害社工服務隊將積極投身于突發事件應急救助工作,為受災人員提供生活救助、心理疏導、情緒撫慰、關系重建等服務,提升應急救助服務水平。
此次京津冀地震災害應急救助協同演練主要意義在于,一方面,京津冀三地強化了應急救助的屬地職責,也是對區級突發事件應急救助預案的一次檢驗,增強了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協作,有助于提高應急救助指揮決策能力;另外,京津冀三地建立了在災情信息共享、物資調撥聯動、救援隊伍聯動等領域的協同機制,有助于提高區域綜合減災救災能力。
更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演練注重動員引導社會組織、企業等各方力量參與減災救災工作,這對于拓寬社會組織參與救災的渠道和路徑、推動救災應急產業發展、構建政社合作的綜合減災救災工作體系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 本報記者 皮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