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有所育”樂都模式深耕十年 促兒童早期發展
2019-12-16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張慧婧
14日上午,“幼有所育在青海暨山村幼兒園十周年匯報會”在釣魚臺國賓館舉行。會議由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青海省海東市人民政府主辦。全國政協副主席、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主席高云龍出席開幕式,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李偉致歡迎辭。
李偉說,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是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最早開展兒童發展試點的地區。經過十年的試點探索,樂都區已經成為國內為數不多的實現0-6歲兒童早期發展公共服務全覆蓋的區縣之一,并探索出“學前進村,一村一園”“早教入戶,免費家訪”以及營養包全覆蓋的農村幼有所育的樂都模式。但是,要形成國家層面的系統性政策,在全國范圍內大幅提升貧困地區兒童發展水平,還需加倍努力。下一步,最重要的就是及時總結研究試點的成效、經驗及改進措施,為廣泛凝聚社會共識、推動形成國家層面的政策和機制、激勵各方面加大投入提供理論、實踐支撐。
參加此次會議的各界代表共約300人。會議圍繞“如何在農村貧困地區實現幼有所育”等議題展開了積極的討論。來自全國人大、政協、婦聯、最高人民檢察院、中央紀委、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相關部委及群團組織的領導同志出席會議并發言。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馬建堂在發言中指出,中國的反貧困與兒童發展正在進入一個關鍵的歷史時點。在當前脫貧攻堅的決勝期,兒童發展的短板依然在農村。習總書記指出,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
青海省副省長劉濤在發言中表示,辦好學前教育,實現“幼有所育”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青海將堅持立德樹人根本,實施教育強省戰略,學習借鑒其他省市的好經驗、好做法,與基金會一道鞏固擴大山村幼兒園、山村入戶早教等項目的成果,積極探索更加符合山村實際,更加具有青海特色、更可持續的學前教育發展路徑。
全國婦聯書記處書記、黨組成員蔡淑敏在會議上肯定了“幼有所育”樂都模式的優越性。她認為,項目統籌政府相關部門、志愿者、社會各方力量,通過對兒童自身、父母和家庭的干預,促進兒童早期綜合發展的有益探索,是促進貧困地區兒童早期發展的生動實踐,是助力脫貧攻堅的重要舉措。
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江小涓在會上高度肯定了基金會在兒童教育和健康保障所作的實證研究工作。她認為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仍然應該是教育和健康服務的關注重點。
教育部原副部長、中國職業教育協會會長、全國政協委員魯昕在發言中談到,兒童早期發展至關重要,科學的學前教育是消除貧困、打破貧困代際循環的重要社會干預手段。截至2018年底,全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為81.7%,學前教育取得歷史性進展。但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在學前教育領域表現還比較突出,“入園難”和“入園貴”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學前教育普惠性資源短缺。下一步要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尋找解決之策。
青海省海東市市長王林虎匯報了山村幼兒園項目落地青海十年來的成果。他介紹,自海東市樂都區實施“一村一園:山村幼兒園”計劃以來,學前三年毛入學率從2009年的48.2%提高到現在的98.6%,第一批受益學生已升至高中。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幼教志愿者、育嬰輔導員代表,以及幼兒家長代表,介紹了自己參與項目以來的成長和收獲。
基金會聯合科院心理所、華東師范大學和哈佛大學教育學院對海東樂都的試點進行了評估和分析,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盧邁匯報了評估結果。他表示,設立在偏遠地區的山村幼兒園的兒童留守、單親比例都高于縣城和鄉鎮幼兒園兒童。但是評估結果表明,他們在心理彈性、社會性、智力發育、小學入學后成績等指標上都接近甚至超過縣城幼兒園兒童,遠優于沒上過幼兒園的兒童。基金會倡議實施陽光起點計劃,為每個貧困地區兒童每年投資2500元。舉全社會之力,依靠貧困地區有識青年,實現貧困農村“幼有所育”的夢想。
在討論環節,各界與會代表就如何落實農村地區的幼有所育進行了發言。代表們表示希望能盡快推動國家政策層面的重視,并期待社會各界能共同關注貧困地區兒童早期發展,形成強大合力。
2009年,在青海省有關部門的指導下,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和青海省海東地委、行署(現為海東市)一起,在樂都縣(現為樂都區)開展了貧困地區兒童早期發展項目(包括山村幼兒園和營養包兩個項目),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此基礎上,2018年,0-3歲的“慧育中國:山村入戶早教計劃”又在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順利實施。樂都區成為國內為數不多實現0-6歲兒童早期發展公共服務全覆蓋的區縣之一,探索出了“學前進村,一村一園”“早教入戶,免費家訪”,營養包全覆蓋的農村幼有所育的樂都模式,十九大所提的“幼有所育”的種子在青海這片高原上正在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