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10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張博
“金融危機那幾年,我依然堅持做公益,甚至有時候入不敷出。有人說我是不是有點魔障了,而我覺得困難是暫時的,始終會過去,因為我相信愛是最永恒的語言。”陳逢干說。
2014年8月,在新疆和田地區策勒縣的捐贈儀式上,陳逢干為當地剛成立的阿娜里克老年福利基金會捐款200萬人民幣,用于支持老年事業。
《公益時報》記者專訪了這位連續九年獲得中國十大慈善家稱號、新疆五宮煤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試圖為讀者展示更多這位企業家多年堅持做公益背后的故事。
幼年喪父,討飯為生
陳逢干出生在浙江省天臺縣的一個貧困農家,在他7歲的時候,父親亡故。那年正逢三年自然災害大荒年頭,母親獨自一人怕帶不大孩子,于是改嫁。繼父并不富裕,只得帶著小逢干去要飯,邊走邊乞討,一直走到奉化。
當地有很多故事,其中一個故事,說的是有個叫夏雨的財主,派長工去收租,長工卻把所收租金以夏雨的名義捐出去修橋鋪路,后來夏雨家敗落了出去要飯,只見一路上都刻著“夏雨路”、“夏雨橋”的字樣,人們爭著請夏雨去家里做客。
小逢干每次聽到這類民間故事都深受感動,想自己長大后一定要掙大錢,掙了錢也一定要施舍出去修橋鋪路做好事。8歲的陳逢干進學校去讀書,但因為家庭實在貧困,12歲就到生產隊里掙工分,那個時候,他在生產隊里除了割草,還起早貪黑做自留地,好在他吃過百家飯,從小身體好,不知什么叫害怕,這樣的生活一直到了18歲。
18歲那年,陳逢干走出去謀生,認識了紹興縣一家絲織廠廠長。因為陳逢干勤勞能干,廠長特別器重他,幫助他獲得了人生第一桶金。
“我承認人這一生需要機遇,我運氣很好,有貴人幫助。幼年乞討的日子,讓我的身體更加健康,更加懂得知恩圖報。”陳逢干對記者講述起童年的故事。
他說:“現在經常看到媒體報道某某地方的孩子家里因為貧困上不起學,我覺得這太可惜了。我只上了4年的學,我如果多讀幾年書,可能就不是這樣了,所以真心希望他們可以有學上,在北京、上海,讀最好的學校。”
2005年4月15日,是陳逢干一生難忘的一天。那天寧夏陳逢干大學生助學基金會成立。在成立大會上,陳逢干的發言樸實而真誠,他說:“這一切得益于國家的好政策,改革開放讓我先富起來,理當回報國家,回報社會。”
據了解,這個以他名字命名的寧夏大學生助學基金會,是國務院2004年頒布實施《基金會管理條例》以來,寧夏登記注冊的第一個地方性基金會,由民營企業家捐資設立的第一個非公募基金會,也是第一家以個人名義命名的公益性組織。陳逢干也創下了寧夏歷史上金額最大的個人捐贈紀錄。
當年,寧夏就有600名本科生、250名專科生以及10名高分生(寧夏高考文、理科前5名)共860名貧困大學生得到資助,此后,該基金會每年按期發放助學金。截至2011年,基金會共發放助學金2140萬元,受助學生達到6100多人。
2012年7月,陳逢干在新疆發起并創立了“新疆陳逢干大學生助學基金會”,這又是他的一次大規模助學公益行為。
和諧、團結是最大的希望
這一次,他在新疆,為一個剛剛成立的老年福利基金會捐款,一下就拿出了200萬。
“新疆是我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當下,有偉大的政策的指引,我們用愛去融化。之前我了解到,新疆和田地區的人口老齡化比較嚴重,而孤獨老人更是占了很大的比重。這次我來到策勒縣,深感作為企業家的責任重大。老人穩定,新疆就能穩定,新疆穩定,祖國才能穩定,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民族大團結。”陳逢干如是說。
在陳逢干的心中最重要的就是和樂精神,只有真正實現和,大家才能一起樂。
“老人問題是我國當下比較大的社會問題。現在40至60歲的人是最多的,因為我們當時沒有計劃生育,等我們這一代人再過20年,老人的數量將極為龐大,那個時候老齡化更為嚴重,那么隨之而來的各種社會問題也將慢慢浮現。再加之民族問題,那么在那個時候人口老齡化將是最嚴重的問題。”在談到老齡化發展趨勢時,他具有未雨綢繆的判斷力。
一位作家曾經說過:在新疆,普普通通的一場雪,會落在十幾種語言里;陽光明媚的早晨,太陽這個詞,也會在不同的語言里發光。民族團結,與每一個生于斯、長于斯的人都是那樣密不可分。
“民族團結,從我做起。讓我們每個人都用自己的一分光、一滴水,澆灌民族團結這一事業之根,永葆新疆民族團結之樹常青。”陳逢干說道。
企業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慈善
“我們國家這么大,無論什么事情光靠政府的財政是做不來的。更何況社會上的資金大部分還是集中在企業家手中,企業家就必須站出來,為國家分憂,做出應有的貢獻,這是企業家的責任。”陳逢干在談到社會責任的時候,聲音高了很多,好像無形中傳遞著一種使命感。
在他的理論中,人和人都是平等的,毫無區別。但是為什么某個人可以擁有別人幾輩子都無法達到的財富?是這個人天生聰明嗎?這顯然不是,除了他有好的機遇外,更多的是社會賦予了他財富。當一個人達到了財富底線的時候,多出來的部分就要回饋社會。
陳逢干認為,企業家不應該心胸狹窄,而應該有一份社會責任感,因為企業家是發展經濟的、振興民族的先鋒和主力軍,肩負歷史的使命,所以要時時刻刻牢記自己的使命。
他說:“現在舉國上下都重視經濟建設,我們國家的企業家遇到了百年難遇的發展良機——也就是改革開放。作為先富裕起來的一批人,我們應該肩負起該負的責任,那就是把企業搞好,發展了要回報社會,這是我們的職責,也是我們的光榮。”
■ 見習記者 張博
人物檔案:
陳逢干:浙江天臺人,寧夏石嘴山大榆樹溝煤炭產銷有限公司董事長、新疆五宮煤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2012年,獲得第七屆“中華慈善獎”,連續三次獲得該獎;同年又獲得“最具愛心捐贈個人”榮譽。
2013年,獲得當年“中國十大慈善家”榮譽,成為中國獲此殊榮次數最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