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慈善有芳蹤 熊公不孤寂
2013-10-22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8月14日,北京炎炎酷暑下,當年的慈善之地今日已籠罩著濃濃的商業氣息。但當記者提起鼎鼎大名的香山慈幼院,無論是香山公園周邊做生意的外地小販,還是新老村民幾乎都有耳聞,更有人熱情引路。
灰磚、紅窗,素樸、典雅。香山公園管理處所在院落門前的一幢不大的雙層舊式建筑保存完好,像老者一般矗立在路邊,無聲講訴著慈幼院的歷史。走進小樓,腳踩著木制的樓梯,“咚咚”作響。二樓的一間屋子明澈、整潔,目前被用作值班員的宿舍。
慈幼院誕生至今已近百年光景,時移世易。慈幼院男校所在地,如今已被開發成一家醫療機構;女校已經被富麗堂皇的香山飯店所取代。慈幼院總院的地址就是現在的香山公園管理處辦公樓,建筑的“民國范”依舊。慈幼院董事會開會所用的鎮芳樓除了用途有變外,外觀依然保持著舊樣。如果你愿意傾聽,還會有管理處的工作人員與你攀談幾句歷史話題。
慈幼院的創辦者——熊希齡先生的墓園很好找,離他創辦的慈幼院并不遠,只有幾百米,墓園蒼松環繞、寬闊靜謐。守墓老漢喬如正今年60歲,他養了一只黃白相間的小狗,不咬人,也成了熊先生的“伙伴”。喬如正的父母在此守墓近20年,他接替這項工作也已3年。“每年5月17日先生歸葬紀念日那天最熱鬧,慈幼院的校友們會集中來看先生。”
雖沒見過熊院長本人,但76歲的校友張薇對先生感激不盡。張薇對《公益時報》回憶稱,她當年是以貧兒的身份進入慈幼院,在這個大家庭里度過了4年童年時光,于1948年畢業。“不一般”的老師,是她童年難忘的記憶。“我記得有兩個年輕老師——黎老師、鄧老師,他們是清華畢業的!”
香山慈幼院提供的素質教育,給了張薇最早的音樂啟蒙。張薇回憶,當年嫌音樂課上得不過癮,有時她還會偷偷從破損的窗戶爬進鋼琴教室彈鋼琴。后來她成了一名小學音樂教師,教孩子欣賞音樂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