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12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閆冰
第一點,也是老生常談的,就是思想和理念要繼續解放。因為國內還是一談到公益慈善就不能與商業有關聯、不能有盈余等等,但是國外已經開始倡導公益組織自身的發展不能完全依賴于外界捐贈,還是要通過一些方式能讓自身運轉起來,能夠自給自足,要實現自己造血,因為單靠外界捐贈是不穩定的、不能可持續的,也是有限的,不能擴大規模。所以國外已經有更多人開始贊同公益要自己運轉起來。
舉個例子,印度的亞拉文眼科關愛中心,通過賺取富人的醫療費,來補貼窮人的醫療費,并維持醫院自身的運營,這種模式,既能讓慈善事業得到源源不斷的資金,又能不斷擴大規模、造福更多窮人。如果只是單一的靠捐贈,能救的人數量還是有限,醫院也不能持續地運轉下去。
除了自我造血之外,第二個創新點應該在于可持續、可復制性,能像一種商業模式一樣可以擴散、可以快速擴張。比如臺灣的喜憨兒烘焙坊,我去臺灣看過,它已經有30多家連鎖店、年收入近5億臺幣,并且帶動了大量喜憨兒的就業問題。再比如殘友集團,這些都是可以連鎖經營的,是一種可復制的模式。
這樣的公益創新,通過自己經營運轉擴大影響力,可以服務于更多人群,只有影響力大了才能覆蓋一類人群,進而真正地解決一類社會問題,這就是好的社會創新。創新的衡量標準是更高效,最終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不是為了創新而創新。這是國內近些年比較欠缺的。
基于這兩點,就會發現,國外有特別多的成熟運作的公益創投機構,因為有了這些風投的加入催生了一批社會企業的成長。而國內,真正能拿出來作為范例的優秀社會企業,可以說還沒有出現。我們也會看見很多公益創投大賽,但是評出的項目能否可持續、能否可復制,都做得不好。
第三個國際呈現出的趨勢是充分利用手機、互聯網等新媒體傳播技術和移動終端。比如移動醫生(Medic Mobile)的項目,是用手機科技來幫助醫療機構改善醫療服務,受益人群主要是非洲、亞洲、拉丁美洲和美國的窮人。而國內,那么多人都在用手機,可是怎么利用手機為公益慈善服務,這個開發利用的還不充分,只有少數機構在用,比如壹基金的支付寶月捐、免費午餐的信息披露等,開始利用手機終端,所以在公眾知曉度上也不是很高。
最后分享一個國際上的做法,我們可以借鑒的,就是慈善債券。Scope是英國一家服務于殘疾人的大型慈善組織,2011至2012年,Scope通過發行三年期的債券籌集了200萬英鎊。這也是英國歷史上第一個上市的慈善組織債券。
接著,美國把這個概念學過來,2012年美國紐約市與投資銀行高盛集團合作,發行960萬美元的社會效益債券,投資一項為期四年、旨在降低紐約市青少年重復入獄率的方案。高盛提供的資金交由MDRC(美國一專門為貧民服務的非營利組織)運用,為受刑人提供訓練與輔導,如果MDRC在四年期間能有效地執行計劃并將重復入獄率降低10%以上,那么紐約市政府除了償付本金之外還將給予高盛最高回報額210萬美元,但若無法達成10%的目標,則高盛將遭受無法追回本金全額的損失。
我們就可以把這個案例模式學習過來,政府出錢,企業購買慈善債券,最后交由社會組織實施,事情做好了政府買單,企業還能收益,事情沒做好企業買單,就相當于企業進行了捐贈、履行了社會責任。這是充分調動社會各方資源和積極性、最終實現多方共贏的方式:政府購買了服務結果如何評估?那么這種方式就能讓他們從繁重的監管和甄別工作當中抽出身來,由企業去完成監督和分擔風險的工作,社會組織的執行力和能力也會得到提升。(本報記者 閆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