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05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王會賢
在采訪許淑清時,對這位商場征戰多年的企業家第一印象,就是那份平和從容。
許淑清給自己的下半輩子定下了兩個目標:一是做好藥,二是做公益慈善,要求自己的企業不僅要成為經濟建設的標桿,還要做社會公益的典范。“你去到貧困地區,農民可能會哭著跟你談,但像以往一樣僅僅捐款解決不了問題,要帶給他們脫貧致富的方法。”許淑清說,“我就想,一個村一個村地來幫扶,今年幫一個村,明年可以幫十個。別人看到這個村子的人富了,也會過來學。”
以企業帶動產業扶貧
許淑清所說的一個村一個村地幫扶,指的是中恒集團正在做的中藥材種植基地建設。這項計劃也會出現在她今年的全國人大代表議案中。
常年在各地走訪,許淑清對附近廣西、廣東、貴州等地的貧困農村情況非常了解。土地,是農民最寶貴的財富和賴以生存的資源,但農民們經常會碰上“增產不增收”,找不著市場盲目種養導致農副產品滯銷,或不懂科學種養造成產量低等情況。
怎樣才能把黃土地變成“金土地”呢?每年給一些捐款是不行的,錢花完就沒了,許淑清希望利用自身企業的便利優勢,幫助農民科學發展特色農業,搞中草藥種植,收益遠大于普通經濟作物。這不但可以實現我國中草藥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也可以帶動農民根據市場需求有計劃、科學地發展種植,做到直接、有力、雙贏的扶貧。
許淑清在科研方面所下的成本之高,讓其他同行都感到吃驚。旗下的梧州制藥的科研團隊經過多年的中藥材種植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大面積、多品種發展中藥材種植基地建設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2002年,梧州制藥引入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基地為生產“第一車間”的概念,在兩廣、云貴及東北等多地建立中藥材種植基地。
但農村的情況是復雜的,科技扶貧也不是想象中那么簡單。許淑清無奈地說起在廣西遇到過的情況,本來要三年才收獲的三七(田七),當地有人只種了一年,就挖出來賣了換酒喝。可見,除了教給農民技術,還有其他更多事情要做。
田間管理和資金短缺都是農民遇到的問題。為了讓農戶吃上定心丸,梧州制藥與他們簽訂購銷協議,以保底價格保證收購藥材。有一段時間個別種類中草藥市場價格要比協議低很多,但仍按照合同執行,增加了農民的積極性,首先與其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對于特困農戶,公司無償提供種苗、遮陽網等材料,并設立專項基金,對有實際困難的農戶提供無息貸款支持,幫他們度過最初的資金短缺期。技術方面則派出技術指導小組常年下到田間地頭,為農戶制定全套的實施方案。據不完全統計,平均每年為農戶免費服務8000多人次。
中草藥種植的下一步計劃重點仍然放在中西部貧困山區,以及黑龍江、吉林的少數民族地區。這也是許淑清和中恒今后的重點公益項目。
“我深信義利并舉”
許淑清是一位極具商業頭腦和發展眼光的企業家。1993年,時任教師的許淑清南下廣州,白手起家,成為新粵商代表人物。2006年中恒集團面臨著嚴重困局時,許淑清大膽注巨資入主,使中恒集團在第二年就走出低谷,經營轉危為安,并迅速發展成為全國優秀的民營控股企業。
許淑清認為,企業家和企業,最大的職責除了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也更要重視對社會的回報。“義利并舉”是她一直深信的道理,所以,她為自己下半輩子定下了兩個目標:第一,做好藥,把中恒集團梧州制藥繼續做大做強,為民族醫藥事業和人民大眾的健康盡心盡力做貢獻。第二,做公益慈善。不但個人掏錢參與社會慈善,還把社會責任和愛心文化納入到下屬企業發展戰略之中,科學持續發展慈善事業。
據不完全統計,近年許淑清個人向社會捐贈4000萬元,下屬企業捐款捐物6.8億元,除香港、澳門、臺灣等極個別地區外,他們的捐助足跡已遍布全國近三十多個省、區、直轄市,惠及無數先心病兒童、貧血患兒、貧困大中小學生、貧困老年人等弱勢群體,以及邊遠落后地區建設,各種自然災難的抗災賑災等方方面面。
“因為工作的原因,我經常要到全國各地出差,也常常是一路走訪考察,一路捐助。”許淑清說。與新農合相關的醫藥方面,是她重點關注的。許淑清走訪發現西南很多地區的鄉村醫院、衛生院的藥架是空的,醫生說買不起藥,于是免費為多家衛生站提供藥品,僅廣東省就有一萬兩千家衛生站。配好藥后又面臨醫生短缺的問題,于是繼續做醫務人員培訓,目前已經培訓了8000多名鄉村醫生。其他地方聽聞后,甚至慕名來挖人。
多年來,許淑清和她的企業在各地捐資救助了1000多名先心兒童,捐建了10多所希望小學,資助過一批又一批的貧困學子,幫助他們完成讀書的心愿,還與一些慈善機構開展大型公益活動,如“消除嬰幼兒貧血行動”、“學雷鋒兒童少年讀書實踐活動”、“留守兒童愛心包機”以及出資舉辦殘疾人運動會等。
2007年,許淑清籌資捐建了一所能覆蓋廣西東南地區的大規模聾兒語訓學校。“這些孩子大都是父母外出打工,或來自條件不是很好的農村,寄宿在學校,一年一到頭難得見家人一面,甚至見我的機會還比見他們爸媽多,身體的殘缺,讓他們生性都有點孤僻。”許淑清說,“有一次,一個小女孩在我準備離開時,怯怯地上來拉著我的手,結結巴巴地喊‘媽——媽——’,那一刻我眼淚直在眼眶打轉。老師告訴我,這孩子才來一個多月,剛學會‘媽媽’的發音。”
但凡休息日,只要不出差,許淑清都會領幾個聾兒語訓中心的學生回家,讓他們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在她的帶動下,身邊的一些工作人員也紛紛參與到這種組建“周末家庭”的公益行動,幫助聾兒更好地融入社會,健康成長。
看著小朋友們快樂成長,許淑清覺得,做善事不需要太多的理由,投身公益更無需豪言壯語。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是一種快樂,不一定要很有錢的時候才做慈善活動。錢多可以多捐,錢少則少捐。“感恩能生大愛,愛心能生力量!”這是她的公益心得。
更系統科學地做公益
從中恒集團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中,可以看到,這家地方財稅支柱企業這些年對公益慈善的支持從未間斷。
在西南旱災、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云南昭通地震、雅安地震、岷縣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中,都能看到中恒的身影。厚生、仁心、濟世,這是中恒集團的公益理念。尤其是2008年,中恒在中國紅十字總會成立了“中恒博愛基金”后,通過基金的形式,有計劃、有措施、有效果、持續不斷地將社會責任和企業愛心作為公司發展的戰略。借助自身產業優勢,贈醫助藥,發展貧困地區公共衛生醫療事業是中恒的常規活動。
而曾經有過教師經歷的許淑清,對教育有著特殊的關注,每年的捐贈都有很大部分投入到教育領域。許淑清說:這種方式,可以在社會上形成一種良性循環的環境,使每個人既是愛的奉獻者又是愛的受益者,能讓貧困學子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感受到社會的友善,增強他們逆境成長、成材的信心,社會才會和諧進步。
做好產品、關愛員工,是中恒企業社會責任的第一步。而身在常因污染被人詬病的醫藥行業,中恒在環保方面所下的力氣是顯而易見的。走進偌大的廠區時,難以想象這是一家藥廠,因為聞不到想象中濃重的藥味。許淑清介紹,廠區所有的排放裝置都是走地下的,其排放標準超過了國家要求。雖然在醫藥行業是半路出家,但許淑清說自己舍得投入,經常參觀其他企業的她,對于自家企業各方面的高標準很是自豪。
對于此后在公益慈善方面的計劃,許淑清說,原來做得比較分散,以后計劃集中在科研、教育和新農合等方面,但救災等重要應急救助還是會兼顧。(公益時報記者 王會賢)
人物介紹
許淑清,中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近幾年來,她帶領公司在扶貧、民生、教育、賑災等各個慈善公益領域共捐贈款物超過5億元,她個人捐贈也超過4000萬元。曾獲得中國慈善榜“中國十大慈善家”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