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07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2000年,年僅20歲,學了四年國際貿易,剛剛走出校門不久的劉飛榮一頭扎進了宣武區的小胡同,這一干就是14年。
在學校就是學生干部,喜歡和人打交道的劉飛榮,覺得在企業工作并不是自己向往的。正在這時,她看到了北京市試點招聘社區基層工作者的招聘啟事,結果她以宣武區面試第二、筆試第二的好成績在150多名參試者中脫穎而出,順利地當上了前兵馬街社區的副主任,成為當年《北京日報》上報道的年齡最小的社區干部。
6個社區干部,3個識字,3個連自己的名字都寫不好;5個阿姨,1個小劉成了寶貝兒。這就是當年小劉面對的工作環境??烧沁@個氛圍讓剛剛走出校門的小劉如魚得水,有了展示才能的舞臺。學校里學的英語用在了暑期給雙職工家庭孩子補習英語上了;文學社的功底用在了社區的6塊黑板上了;與人為善的做人準則正是社區干部的基本品德。誰家的房子漏雨她肯定第一時間趕到;誰家的老人身體不好也經常是她送去醫院;逢年過節值班最多的也經常是她;下水道冬天倒臟水糞便凍住了,也是劉飛榮不顧帶著糞渣的冰渣飛濺到衣服上、臉上甚至是嘴唇上,干得最歡。在老主任的帶領和指導下,小劉這個社區長輩們眼里聰明、懂事、聽話、不怕吃苦的年輕干部很快成長為社區的中堅力量。劉飛榮感到這正是自己想要的工作、想過的生活,每天不覺得苦,不覺得累,干得很開心,活得很充實。
隨后幾年,劉飛榮趕上非典、北京市基層工作改制。事業編制取消,父母也勸孩子現實些,劉飛榮自己心里也很糾結。非典隔離期的一戶人家徹底改變了劉飛榮走的念頭。這家女兒在銀行工作,在柜臺上值班時被傳染上了SARS,女兒被送到了小湯山治療,老兩口帶著外孫被隔離,老父親還是工傷,雙腿截肢;女婿在單位隔離,不能回家,社區就承擔起給祖孫三口送菜的任務。整整一個月,小劉和社區另外一位干部就成了祖孫三人最親的人。這家女兒在小湯山住了一個多月院,不知父母和年幼的孩子得成什么樣子,回家后看到孩子歡蹦亂跳,父母開開心心,感動得熱淚盈眶,感謝社區,感謝這個妹妹,把家照顧得特別好。老父親也把劉飛榮認作了干閨女,十多年來一直走動著。“社區居民需要我,我不能走。”有些時候錢的多少不能代表一切,劉飛榮決定留下。